書評:蔣健輝的<50後去哪兒?獨行以色列、約旦>   文 : 林錫濤

 

這幾年喜歡寫文,特别是遊記,今次寫的卻不是遊記,而是書評,評論的書是一本最近出版的遊記,叫<50後去哪兒?獨行•以色列、約旦>,作者是Shanhusband,我們多稱呼為「蔣生」,在這裡要聲明一下,雖然是認識的人的作品,但這不是「鳝稿」。

現代社會進步,生活講求品味,有關醫療養生,識飲識食,遊埠嘆世界的書,充斥書店及圖書館,許多人更是專寫這些東西為業。蔣生的這本書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寫法。

 

第一種不同:他的遊記是寫自己一個人到一些不甚熱門的地方旅行,住的是廉宜旅舍甚至是牀位,吃的是在地道的廉價餐廳,你或許會問:這種遊記何來吸引之處?在坊間我們時常都見到許多所謂「知性」的旅遊書,大談那裡有甚麽好看好吃好玩好買的,現在有攝影機及錄像機,甚麽旖旎山河,甚麽超「正」的藝術創作,縱使你有生花妙筆,能用甚麽奇妙精巧的文字,能使讀者如同身歷其中的,都敵不過一張照片或一段錄像短片所帶來的真實感,至於好吃好玩,主觀成份較重,許多時更是商業推銷,滲了水再放大加大。至於甚麽好買抵買,血拼shopping,在當代物流發達的社會,這些吹噓祇是當讀者是低能的。

蔣生這本書的所見所聞,并非一般旅行團可以得到,而他的著重點是講他個人的感受,以色列及约旦都是宗教、民族及政治交錯的兩個根本不同的國家,蔣生沒有宗教信仰,來到那裡,看法和觀念都是由第三者出發,很有一種 marginal man的味道,但在寫作上卻是第一身,逐日細談,很像日記,更似書信,極有親切感;這些都不是一些膚淺的敘述可以表達出來,而是涉及一個人的豐富的人生經歷,他寫的不單是遊記,而且是傳記,遊記祇是個外殼(form),內涵(substance)是經他與本地人及其他遊客的接觸,比較各方面的差異,從而產生出一種富有時代感的概古惜今的情懷,這就做就了這本書的可讀性及再讀性。

第二種不同:蔣生是用純廣州話(精確一點應是「香港話」)寫這本遊記,這種寫作方式獨一無二,但對一個香港背景的讀者來說,感覺就像有個「老友記」在你身邊講故事。這種寫法,藝高人胆大,因為讀者市場會窄了許多,讀者可能局限於香港人,而非國内或臺灣讀者。我覺得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是文學必须打破政治或經濟利益的框格,當代的中國文學潮流,不應單一化,雖然香港話包括許多方言俚語,但亦有其地方文學特色,看看<水滸傳>,那裡不是有很多當時山東地區的土話嗎?當代的中國文學潮流應該抱有「兼容乃大」的精神。

另一方面胡適提出「我手寫我口」,蔣生在這方面完全做得到,以前古文常用「之、乎、者、也、焉、斯、爾、哉」等字,近代則多用「我、妳、吧、嗎、她、嘻、啊、呀」,蔣生現在再走前一步,善用「咩、佢、係、囉、乜、嘢、囄、唷」,除了文字上的色彩及感情方面更豐富外,他不但貫切,而且是深化了我們中國人提倡了過百年的白話文運動。

當今之世,電影、電視、演唱會、網上遊戲等佔據了人們大部份的休閑時間,白紙黑字的閱讀空間都細小了許多,餘下的空間又給那些所謂專業的撰稿人霸佔了,蔣生這一本書,一份業餘的創作品,真是異軍突出,在中國文學的潮流裡,算起不到一個大浪,也應在閱讀界泛起一番漪漣,惹人深思。

蔣生繼續努力旅遊!繼續努力寫作!

 

 

back to Newsletter fron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