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場馬克思 --馮志強


馮志強(左一)與香港電台的同事合照

  血統、狀態、往績等一向都是傳統評馬的著眼點,但原來馬克思主 義、社會學等都可以融入在內,一切應該由馮志強說起。

跨階級的賽馬活動

  馮志強(75崇基社會)筆名「馬恩賜」,說他當初 撰寫馬評只屬遊戲文章,但他滿腦子創意,加上唸大學時學生運動如火如荼,在那個火紅年代,不少青年大學 生熟讀馬克思主義,於是他便嘗試從社會學的角度作出評論。「賽馬其實是一個社會現象,是跨階級的,參與 的人數以及牽涉的金額亦十分龐大,能牽動很多人的情緒,影響十分之廣。由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普及文化, 為甚麼不嘗試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最初我只是作外線的分析,後來便以社會科學的方法,如統計學、數據分 析等去評馬,提供貼士;亦將一些外國的理論介紹到香港來。」

  這嶄新的評述和分析,日後吸引了一批大學畢業生 加入這個行業。「七十年代以前,部分評馬人的教育水平不太高,有大學學位的評馬人更如鳳毛麟角。但直至 九十年代以後,報章對於賽馬更為重視;加上評馬人的報酬增加,所以吸引了一些大學生入行。」評馬圈的革 新,注入更多新元素,發展得更現代化,馮志強可說對賽馬運動的「知識化」出過一分力。

從馬恩賜專欄走紅評馬界

  馮志強一直以『馬恩賜』的筆名撰寫評論和做電台 節目。馮校友表示,『馬恩賜』這個名字其實是黎則奮(Q仔)用的,我和黎則奮當年在《號外》撰寫『馬恩賜 專欄』時共用的,其後張福元(本港著名馬評人)加入,於是三位評馬人共用一個筆名。初時讀者也曾把馮京作 馬涼,但漸漸地便分清楚其中的分別和各自的風格。」馮校友表示,由於黎則奮後來沒有再用『馬恩賜』這個 筆名,張福元亦用回自己的真名,因此,他便沿用『馬恩賜』這個名字至今。(按:張、黎是港大畢業生)

好評馬人要不嗜賭

  馮校友表示,評馬人亦應該設法提高馬迷對賽馬的 認識水平。他指出,對賽馬認識愈多,愈能從不同角度去觀賞賽馬,便愈不會沉迷賭博。馬評人有責任推動賽 馬作為運動的一面。另外,當評馬人除了要對馬匹及賽事有豐富的認識和經驗外,亦須對整個世界有宏觀的視 野。香港是個國際大都會,香港的賽馬事業亦逐步與其他賽馬大國接軌,英語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語重 心長地表示,若新一輩的年青人想入行,必須提高本身的中英語文水平。而且要不嗜賭,這個十分重要。「我 曾看過不少人抵受不住利益誘惑,因為好賭而輸掉身家,債台高築,身敗名裂,甚至要離開香港。」

  馬圈真可說是社會的縮影,馬場上的吶喊和呼聲,展現出每個馬迷的喜怒哀樂,馮校友創新地以社會科學 的方法去分析賽馬,掀起評馬新風氣,讓馬迷對賽馬有更多角度的認識。

 

馮志強(75崇基社會)

  最初在《號外》撰寫賽馬專欄,及後曾在不少報 章執筆寫馬評,亦曾擔任《新報》馬經版及《資本馬報》的總編輯,90年至今 為香港電台主持賽馬節目。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