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人類


黃雅文自小便喜歡閱讀兒童文學

  《紅棉》的歌詞說:「英雄樹,力爭向上,紅棉獨有傲 骨幹!」《木棉樹》是一本兒童文學月刊,雖然在雜誌社看不見任何植物,但眼前的黃雅文(95新亞哲學)卻像 一株活生生的木棉,憑傲然骨幹,獨力出版一本兒童文學月刊。

  「我不是偉大!」黃雅文劈頭便說。創辦《木棉 樹》,純粹是希望「自己做想幹的事」、「不受別人控制」,才會興起自資出版刊物的念頭。「起初以為出版 很容易,自己又喜歡寫作;加上亦曾在漫畫公司工作,文字、圖畫稿源俱備,這不就成了嗎?」由構思出版計 劃到辭職辦雜誌,只是兩星期內的事,想不到持久戰亦由此展開。

困難接二連三

  黃雅文當時對出版完全沒有實戰經驗,連出菲林、 藍紙的過程也不熟悉:「原來雜誌的頁數是要4的倍數,不能隨便增減」,「籌辦時,甚麼也不懂,又擔心 被印刷商抬高價錢、受騙,只好一邊抄筆記,一邊強裝鎮定地跟他們洽談。」

  籌備階段中期,合作伙伴退出,剩下黃雅文一個支撐大局,少不免感到吃力;加上申請藝術發展局的資助 又失敗,未能紓緩財政壓力,「這確是一個大挫折,曾經有一剎那想過放棄。」然而令黃雅文繼續堅持下去, 是她深信困難終可一步一步跨過。

  98年11月,另一位中大校友陳美恩(91新亞藝術) 辭去亞洲電視公關工作,加入《木棉樹》,主力負責對外推廣業務。這樣便組成了一個「鐵三角」架構:她負 責文字、陳美恩負責市場推廣、另一位拍檔則負責美術設計,事情似乎變得順利起來。但問題是,推廣《木棉 樹》仍然有一定的困難。

  可惜,1999年10月,陳美恩離開了《木棉樹》推 廣工作的崗位。「說同伴當時的情況是『債台高築』,可能有點誇張。但由創刊至今漫長的日子以來,木棉樹 工作室從來不曾發過一毛錢的薪水。光是每天的車費、餐費積累起來,已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而且我明白,陳美恩的興趣,其實一直是在編輯和 美術方面的工作,當初加入木棉樹成為市場推廣,與其說是她覺得自己適合這個位子,倒不如說是我們『火燒 眉毛』,當時這個職位極需要她。」

  「戰友」離開,大家都很理解。正因如此,《木棉 樹》暫停了市場推廣的工作。

 

  寫詩,就是要勇敢地把你的心底話,大聲地說出 來。在寫詩的時候,你先不要管你的爸爸會不會喜歡這首詩,或是你的老師了會不會生氣。更重要的是,那是 不是你用真心寫出來的一首詩。

  來,勇敢一點!我說過了:寫詩,就像武松打老虎 一樣,是需要那麼一點勇氣的!
黃雅文在第八期的《木棉樹》鼓勵小朋友勇敢地寫詩

 

小朋友需要兒童文學

  「有書為伴的日子是快樂的。」由當初抱著簡單的創 刊心態,到現在,雖然《木棉樹》仍處於虧蝕狀態,但黃雅文始終堅持下去,因為她覺得香港缺乏兒童文學書 刊。她小時候在北京很喜歡閱讀《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好的兒童文學就如小朋友的嘴巴,為小朋友 吐露心聲,將內心情感渲洩出來。文學,可以潔淨人的靈魂。我覺得,香港的小朋友並不快樂,他們不懂得表 達自己的情感。有時候,收到小朋友投稿,看得出他們有心事想跟別人分享,卻往往辭不達意。」

  因此,黃雅文辦《木棉樹》的宗旨,是開闢一條渠 道,給小朋友投稿,藉《木棉樹》去表情達意,不論是喜、是悲、是失望,還是憤怒,皆可抒發出來,而非只 懂說教,強加「教育」,規限了小朋友的情感抒發。「我希望《木棉樹》可成為一本配合學校教育的文學雜誌, 而非另一本教科書。我們鼓勵小朋友勇於表達,訓練他們獨立思考。」縱然黃雅文承認在某程度上,這種理念 跟學校或成年人眼中的理想兒童文學有別,但她覺得,兒童文學的作用,其實應當如此。

想象力和同情心

  黃雅文認為,小朋友的生活不應側重學業成績,發 揮兒童的想象力和同情心才最重要。「如果一個聰明的人沒有同情心,他不懂得為社會作出貢獻,他不會真正 快樂;一個沒想象力的人,他只能運用有限的知識,卻不曉得推而廣之,作進一步發展,這也是沒價值。因 此,同情心和想象力兼備,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兒童成長要素。」

一次出錯至今難忘

  一直以來,每一期《木棉樹》出版前,都會經過不 下八次校對,確保沒有錯誤。但一次意外,卻成為黃雅文心裡的一根刺。事緣在第九期的《木棉樹》,出現了 「頭昏腦『漲』」這個錯字,由於已到出版流程的最後階段,來不及重出菲林,因此,唯一辦法就是裁菲林。裁 掉那個錯誤的偏旁,再補上一個「月」字。但是,「漲」字的三點水雖然已經裁掉,但中間的「弓」字則還留在 那兒,便出現了「月張」這個怪字。黃雅文立刻在第十期刊出道歉啟事:

  「…出了這樣『嚴重』的錯誤,我們感到萬分慚愧。 我們不認為,因為我們的財力和人手不足,出錯就可以原諒。我們也不希望,讓任何一個原因或理由,成為我 們犯錯的藉口。」

  要這樣認真向小朋友解釋,黃雅文表示,《木棉樹》 打正旗號是一本文學月刊,月刊內甚至闢了一個欄目,專門匡正常用的錯別字,自己又豈可「其身不正」?「你 說自己是文學雜誌,小朋友在這兒學習寫作,不作解釋,萬一他們下次投稿,犯了同樣錯誤,我應該指出他 們的錯誤、還是繼續隱暪下去?」可以看得出,黃雅文對辦好《木棉樹》,態度一絲不苟。

中大校友拔刀相助

  《木棉樹》資源不足,創刊至今,一直未能收支平 衡,除了黃雅文和合作伙伴拿出自己的積蓄外,一班熱心的校友都注入了一定數目的資金。「不過,我會跟他 們說,千萬不要期望可以賺錢,就當作是把錢掉入大海,聽到『咚』一聲便算;在創刊之初,中大教育學院 的楊熾均老師已開始擔任《木棉樹》的文學顧問。而《木棉樹》一直使用的訂閱紀錄及檢查系統,則是當年的室 友楊寶興(95新亞電子計算)免費設計和編寫的;科學資料由譚佩芬(95逸夫生物)提供。另外,一些師兄師 弟亦幫忙繪畫插圖,早期有許智超(93新亞經濟)、廖志偉(96新亞藝術),後期有鄧民亮(92新亞藝術)、 陳蓓(96新亞藝術)和管偉邦(94新亞藝術)。現時《木棉樹》的工作室,亦是由師兄鄭志明(94新亞工管)免 費借出,中大校友真的給我很大幫忙。」黃雅文在辦雜誌的過程遇到不少困難,這不但給她帶來寶貴經驗,而 且亦讓她深深體會到校友團結互助的精神。


黃雅文與畢業同窗合照

木棉樹與黃雅文

  雖然出版《木棉樹》並不像最初想得那麼容易,但當中的點點滴滴,都成了黃雅文心底一些珍貴和 有趣的回憶。「我們到過學校推廣,有一次,一位小朋友拿著簇新的鈔票走過來跟我說要訂閱《木棉樹》,原 來那都是他自己的利是錢,那一刻真的很感動!」黃雅文說擺在書報攤檔售賣的《木棉樹》總不免沾滿塵埃, 每次回收後,《木棉樹》同人都要將書重新換一個透明膠套。她笑說:「我們已經成為了熟手包裝技工!」

  要令植物生長得茂盛,當然需要澆灌、施肥、修 剪。同樣,要令《木棉樹》茁壯成長,也需要大家的悉心照顧。假若校友有空幫忙編輯、校對、推廣等工作, 可與黃雅文聯絡(電話:2695 0708)。

黃雅文在中國出世,8歲來港定居。自中大畢業後,曾在華 語電視台當過翻譯及編劇,亦當過漫畫雜誌社的編輯,之後在浸 會大學參與過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工作。1998年10月創辦《木棉 樹兒童文學月刊》,至今已出版了二十期。


黃雅文的話

  《中大校友》來採訪的記者寫好了稿子,在送進印刷廠以前,給我看過一遍。我看完了,說實話,心裡有點迷惘。 也許每個人看到別人筆下的自己,都會有這種荒謬的感覺 「這裡寫的,到底是誰呀?」也許,是因為我認識了自 己二十幾年,大部分朋友跟我認識了好幾年,而採訪的記者只是與我共度了一個下午 在認識之間,也總有差異。

  對於與我天天相對的工作伙伴來說,我不過是個不太按正常規章做事、在通宵趕工的時候可以把稿子寫得飛快、在 冒火的時候會不講道理亂罵人、很有主見卻沒有美感的一個編輯。這跟採訪稿裡的那個光輝的人物形象,可實在有點距 離。

  希望這篇採訪稿刊登出來以後,我的同學和朋友們不會大嚇一跳!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