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生物科技人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J . Watson在1953年提出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為 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奠下了研究基礎。二十年後,即1973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S.Cohen 和加州大學的H.Boyer利用DNA接併技術,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質粒DNA,與大腸杆菌雜 交,得出具有雙親某些遺傳特性的「新菌種」,打破了物種之間的隔離。可以說,DNA重組技 術開創了基因重組的先河,為現代科學史寫下激動人心的一章。

  踏入二千年,分子生物學家成功將人類基因解碼,並在今年春繪製出基因排列的初步藍圖。 只可惜已知功能的基因數目還是極之有限,科學家現正全力偵查,一旦識別到功能的基因愈來 愈多,應用範圍便愈來愈廣泛。從醫療、人工受精、無性繁殖,改造食物基因,以至複製生物, 一連串的生物科技突破,對人類社會帶來新希望,亦帶來新衝擊,包括私隱、法律和道德種種 新問題。  

  今期專題訪問了六位研究生物科技的校友,包括辛世文(66新亞生物)、徐立之(72新亞 生物/74研究院生物)、畢培曦(72崇基生物/85研究院工管)、卲鵬柱(81新亞生物/83研 究院生物)、陳偉傑(82新亞生物)及梁瑞安(84聯合生化/86研究院生化)。訪問內容,從 基因食物、囊纖維變異、中藥現代化、複製羊、複製基因、到促進生物科技進一步發展的項目 融資,範圍相當廣泛。他們各人分別就本身的研究領域,向大家介紹今日生物科技的前沿面貌。

  另一方面,與生物科技有關的知識產權,包括專利法、技術秘密及植物育種者權利,亦隨 著生物科技同步發展。前文提到的S.Cohen和H.Boyer在79年向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申請專利 (專利號碼為4237224),涉及外源基因在微生物中的複製技術,這種技術是將生產核酸和蛋白 質必需的遺傳訊息,導入微生物中的方法,專利的應用範圍包括藥物的生產、固氮、發酵、特 殊食品的利用和轉化。可見生物科技的發展和法律專利之間,關係已愈來愈密切。在專題中, 陳偉傑校友亦談到這個問題。可以說,生物科學家除了要埋首研究,亦要留意科技應用的商業 和知識產權問題了。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