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天地

校友短訪


姊弟中大人— 梁慧燕(70新亞藝術)梁世昌(80崇基生物)

梁慧燕(右)於2000年9月23日
到訪校友事務處,並帶來了卑詩省校友會捐贈 「大學發展基金」支票

 

 

 

梁世昌一家四口,樂也融融

  梁玉燕(69聯合社會)、梁慧燕(70新亞藝術)、梁世昌(80崇基生物)三姊弟同為「中大人」,而且分別在聯合、新亞及崇基攻讀,不僅「一門三傑」,更名副其實「三院一家親」。後來,三人先後移居加拿大及美國。

  今年10月初,梁慧燕與梁世昌不約而同回來香港,慧燕先返香港,並造訪校友事務處。世昌則借往台灣講學之便,回程美國時,順道在香港「歇腳」。本刊記者把握機會,約二人在港島機場鐵路快線大堂,進行訪問,來一次機鐵「夜話」。

難忘的老師

  梁慧燕主修藝術,畢業後,考入社會福利署工作,直至1994年移民加拿大。目前,她在加拿大溫哥華定居,日常在老人中心教人寫畫,閒來亦教洋人習中國畫,生活十分寫意。梁校友熱心校友工作,曾擔任加拿大卑詩省校友會幹事。

  梁校友回想當年在中大的校園生活,一臉興奮。談到藝術創作,她脫口笑說︰「當年,我們利用廢物垃圾做雕塑;用別人棄置的蘋果箱,做流行藝術,當時算是很『前衛』了。」 「還有,第一次進行人體寫生,面對沒穿衣裳的模特兒,這些日子,彷彿才剛剛消逝。」

  談到當年的老師,她禁不住告訴記者,李東強如何教她們版畫;費明杰(Ming Fay)教她們將油彩倒在地上,一氣呵成創作;丁衍庸對她們的指導和啟發,還有李克曼——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比利時籍「中國通」。記得他的名著《中國的陰影》(Chinese Showdow)當年受到中國大陸左派的批判,指他的文章醜化了「社會主義中國」,他沒有就此反駁。後來,在 1977年《明報月刊》十周年紀念特大號上,李克曼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他說了一個元代大畫家倪雲林的故事。「有一次,倪雲林被人冤枉了,他沒有反駁,結果遭縣官判打三十大板,友人問他為甚麼不替自己辯護呢?倪雲林笑了笑道:『一說便俗』。」李克曼自言,他這篇文章已說得太多。

  想起這些各有風格、各有成就的藝術系老師,梁慧燕至今仍無法忘懷!她說,「大學生活是人生最美麗的片段。」

崇基植物教育徑上的心血

  梁慧燕攻讀藝術,終日寫畫及從事藝術創作,但梁世昌則在中大攻讀生物學,經常在實驗實室通宵達旦做實驗。中大畢業後,他到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Davis)深造,攻讀微生物學,86年取得博士學位,現為該校醫學教授。

  作為微生物學家,著眼驗証和邏輯推理,然而梁世昌卻有感性一面。當談到昔日中大校園生活,他興致勃勃表示,中大水運會、崇基校慶千人宴、在馬鞍山划艇,當日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從92年起,梁校友與中大生物系朱嘉濠教授等合作,做海產過敏研究。由於不少人吃海產之後,例如吃了蝦、蟹、蠔或貝殼類海產,便產生過敏,包括皮膚過敏等現象。梁校友的研究焦點,就是找出引致人體過敏的分子。10月初,他到台灣,出席謝貴雄教授(一位著名的小兒科及免疫學教授)紀念研討會。此行,他帶同妻子和兩名子女,一家四口前往台灣。

  梁慧燕難忘當年藝術系的老師和同窗,梁世昌亦忘不了生物系Dr. Dhillion及胡定國博士,因為崇基植物教育徑上,將每棵樹正名,列明品種,就是兩位生物系老師和梁世昌的心血。梁世昌說,當年,他們一有空,就逐棵樹加以檢查,列明品種,工作雖然繁重,卻非常有意義。

  今天,我們走在崇基植物教育徑上,看到每棵樹幹上列出的名稱小牌,梁校友其實付出了不知多少心血呢!

 


尹鳳蓮轉工兒子最開心

尹鳳蓮轉新工後,有更多時間照顧兒子

  尹鳳蓮(86聯合英文)畢業後,一直從事廣告客戶服務工作。到96年,尹校友的丈夫范家添(86聯合物理)到北京工作,尹校友便一起與丈夫長居北京。在北京期間,尹校友在當地一家國際廣告公司——達彼思廣告公司工作。   

  去年底,范家添調回香港,尹校友當然與丈夫一起「回流」香港。回港後,尹鳳蓮沒有再從事廣告客戶服務工作,反而轉了行,改做保險。尹校友說:「我覺得,保險業的市場空間很大,加上今年底,香港實行強制性公積金,所以,我便決定轉換一下工作環境。」尹校友今年2月決定轉工,加入保誠保險,專攻個人保險計劃及強積金。她在短短一個月內,接受訓練,修讀有關保險業的課程,很快便取得保險代理人的牌照和強積金牌照。

  尹校友說,由於過去在廣告界工作,一向也是以客戶服務為主,所以,對於新工作,很快便適應過來。她表示,新工作可讓她更好操控工作時間,方便照顧家庭。

  尹校友自言,她是一個工作很認真的人,而廣告是出了名緊張的行業,即使她想費神照顧家庭,往往不容易抽出時間。可以說,她轉工的一項主要考慮,是新工作可讓她抽出更多時間照顧家庭。她和范家添共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Jason今年五歲,小兒子Justin三歲。如今尹校友騰出更多時間照顧家庭,最開心的,當然是她兩個寶貝兒子。

 


李偉良、韓昱到泰北當義務教師


李偉良和韓昱到泰北宣教,經驗難忘

  李偉良(93逸夫中文)及韓昱(93逸夫中文)1996年結婚後,便選擇了到泰北宣教四年,作為他們的蜜月之旅。李偉良表示,到異地宣教是他們的心願:「我們都有信仰,一直希望可以到貧窮的地區幫忙,藉以去事奉神和服務有需要人士,剛巧那時候有這個機會,而且時間亦容許我們此行,所以便到了泰北宣教。」

  初到貴境,人生路不熟,他們剛步下飛機過海關時,便遇到小難題。由於他們帶同電腦和電子琴一起入境,當地海關要求他們「打稅」(其實是公是私未必可分),正當他們不知如何是好之際,來接機的朋友教他們只需向海關表明自己是宣教士的身分,便可順利過關。原來宣教士在泰國做了很多善事,所以當地人都很敬重宣教士,因此最後他們都能順利過關。

  經過四年在異地的生活,除了學會一口泰文,他們還學會了一種「非香港人生活方式」的生活:「在那邊無樓無錢,沒有在香港的壓力和顧慮,也不用為口奔馳。不過,四年來,我們也遇到不少困難,例如由於文化差異,我們要學習怎樣去融入當地的文化,與當地人建立感情。那時候,人生路不熟,我倆相依為命,不過, 還是覺得很開心,特別是感受到與大自然的親近。」

  最近,李偉良和韓昱把他們在泰北四年的生活點滴集結成書,名《在大地畫窗》。「其實那是我們平時與弟兄姊妹往來的書信,跟大家分享我們的經歷,告訴他們有甚麼需要為我們祈禱。內裡寫的都是我倆的心靈世界,描述了所遇到的困難和喜樂哀愁,讓別人了解到宣教士的心境。後來,這些信輾轉流落到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負責人覺得頗有趣,於是便為我們出版了這本書。」書內,他們二人以清新的筆觸寫下他們的所見所聞,亦讓讀者真切的體會到他倆在泰國生活的那段日子,遇過多少困難和快樂,十分感人。

  李校友和韓校友現職中學教師,他們表示如果將來有機會,他們還會願意去別的地方宣教。不過此刻,他們正計劃繼續進修,擴闊些眼光和思想,但當前急務,還是要學習怎去照顧小孩子,因為他倆的小孩剛於11月底出世呢!恭喜恭喜!


俞添建立網上圖書館

俞添一手創辦的網頁搜尋器,
在市場上佔有領導地位

  當中央圖書館成為全城熱門話題時,俞添(99逸夫心理)已默默耕耘,建立起自己的網上圖書館-「Timway.com」。「我本身很喜歡看書,也很容易便找到資料的出處,可說是個『資訊痴』。而我對電腦有一定的認識,亦掌握電腦技術,結合這兩個條件,加上互聯網的龐大威力,所以便建立了一個網頁搜尋器,讓其他人也可從中找到他們所需的資料。」

  97年7月,俞添已經著手建立「Timway.com」,以香港網站為本,短短數年,已成為全港最多人瀏覽的本地網頁,亦有不少大型網站,採用了「Timway.com」,如Microsoft, tom.com, sina.com, house 18等,肯定了俞校友這個網站的質素。俞校友認為,這與他們卓越的搜尋器技術不無關係:「在技術上,我們跟一般搜尋器不同,就是我們有一個專責部門,將所搜尋的資料,按受歡迎程度、瀏覽密度、資訊新鮮程度去排列,而非一般搜尋器那樣,只按英文字母排列。這個做法,能夠為用家提供快捷的搜尋渠道,篩去了很多無用的網頁。」

  俞校友畢業後便專注當今炙手可熱的資訊科技界,憑才能創業,除得天時地利外,也與他的性格有關。「我有很多諗頭,『咁做會好D』、『轉一轉可以做得更好』,這些話已是我的口頭襌。給人家打工,只能夠依別人的話行事,不可以發揮自己這方面的長處。」

  對於目前的成就,俞校友表示,這不可說是成功,只能夠說「還可生存」;「現今的科技實在轉得太快,你今日成功,但明天已有別人趕上。若我們認為,這就算是成功而停下來,便是我們失敗之時。只有不斷改善,才能在市場上站得住腳。」似乎「永不言勝」就是俞校友成功的關鍵。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