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結鳳醉心欣賞戲劇

張校友的新著,講述近年影壇出現的
「陳寶珠現象」

  張結鳳(83新亞新聞)畢業後,加入《百姓半月刊》任職記者,與老報人陸鏗及胡菊人共事,從此與新聞界結下一段淵源。後《百姓半月刊》停刊,張結鳳先後在《亞洲周刊》、《新報》、《星島日報》、《華僑日報》、亞洲電視新聞部任職。現為貿易發展局中文編輯。

  繼98年出版了《東聲西聲——歌劇與戲曲的文化薈萃》後,今年初,張校友再發表一本新著《舞台偶像——從陳寶珠到陳寶珠》,講述近年劇壇出現的「陳寶珠現象」。

  「『陳寶珠』作為一個文化象徵符號,此時此刻重新走進香港社會,有甚麼意義呢?」張校友試圖揭開這個現象背後的面紗!

  張校友分析:「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觀察,陳寶珠所代表的電影形象,剛好符合了六七十年代小市民的心理需求;對於最忠心擁戴她的女觀眾而言,陳寶珠是女影迷夢想的化身;她亦剛亦柔的個性,又恰好是現代若干女性主義的理想」。可以說,陳寶珠與她的師傅任劍輝一樣,在舞台上「陰陽同體」,難分性別,又隱含了性別平等的元素。所以「陳寶珠現象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張校友笑說:「自己脫離新聞界的『顛倒日夜』生活,如今定時工作,一有空暇, 便可欣賞戲劇。」欣賞之餘,還將欣賞的心得,著書為文,與同好分享。

  張校友在新亞唸書時,是新聞系參加系際音樂比賽的主力人馬。她對音樂和戲劇的濃厚興趣,始終不減。若校友想購買《舞台偶像》一書,可致電查詢,電話:2838 1742(集賢社)。


顏思遠行醫緊扣時代脈搏

顏校友一家三口樂也融融

  顏思遠(89新亞醫學)3月初,在銅鑼灣自設醫務所,自行創業。

  顏校友畢業後,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骨科及外科做實習醫生半年,其後到伊利沙伯醫院兒科及內科再實習半年,後在播道醫院及香港大學保健處接受家庭醫學專科訓練。繼後,在聖保祿醫院任駐院醫生。94年,顏校友考取香港家庭醫學及澳洲全科醫學院士資格。自設醫務所之前,他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的醫務總監。

  有甚麼因素觸發顏校友自行創業?可以說,他是一位緊扣醫療發展脈摶的醫 生。顏校友是中大內外全科醫學士。然而畢業後,他不斷繼續進修,取得專業資格,並向家庭醫學發展,先後在英國考取老人科及在愛爾蘭考取小兒科的專業資歷。顏校友說:「目前的醫療發展,是需要採用全面的角度去看待病人,並以同 一個家庭所有成員為本。」當醫生熟悉這家人各成員的健康情況,對個別病者進行診治,會更有效率和更全面。顏校友在這個醫療發展趨勢下,決定自設診所, 專注家庭醫療。

  問及在中大唸書時,有甚麼難忘往事。顏校友想了想說:「我是一個基督徒。我記得,在醫學院唸書時,跟陳淡秋醫生一起查經,在查經過程中,我不僅可以將生活和學習的壓力消除,最重要一點,是陳老師啟發我建立人生的方向,懂得目光要放遠,這些啟發,使我一生受用無窮。」

  如今顏校友自設醫務所,做家庭醫生,為每個家庭成員提供醫療服務,愛心當然少不了。這一點,顏校友顯然已在《聖經》裡找到泉源。


黃俊裕:明華堂宿友一家親

阿俊(前排左四)與明華足球隊合照
  黃俊裕(97崇基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畢業後,曾參與有關網頁製作的工作,最近在公餘時間,重整「明華堂」網頁,身體力行,不斷更新版面,加添新內容。黃俊裕說,這個「明華堂」網頁其實已存在了三幾年,只不過開始時較少更新資料。到今年農曆新年期間,黃校友再接再厲,不僅再將版面更新,而且還有一個心願,是將「明華堂」的網頁,作為校友和宿友之間的溝通橋樑。事實上,黃俊裕(同窗都稱他「阿俊」)畢業至今,一直與同窗好友保持聯絡。

  如今,他每星期約花兩、三小時時間更新資料。問及他為甚麼樂意做這份無償的工作?「阿俊」說:「我在明華堂住宿了近三年,對明華堂有一份感情。」短短 一句話,反映了黃校友的心跡。

  「我有一個計劃,是希望將明華堂的歷史發展資料,放上網頁,讓同學在網站上,分享和回味明華堂的美好宿舍生活。」

  「明華堂有悠久的歷史,過去,宿舍只得一個電視機的年代,宿友每晚聚集在一起,一面談天說地,一起吃雪條的日子,大家是多麼開心!然而如今很多同學,往往將自己關在房中,所以,我希望透過『明華堂』的網頁,重新凝聚同學在一起, 重點當年和諧親切的宿舍生活氣氛。」

  在「明華堂」網頁上,既有報道校友和宿友活動的消息,亦有交談室及照片剪貼,同學一面互通消息,還可欣賞各自的精彩生活照片。「阿俊」說:「『明華堂』 有一支足球隊,每次征戰的賽果,亦在網頁上發放」,訊息真是多姿多采。黃校友透露,「最近,我們還在跑馬地球場踢了一場球賽,我希望,明華堂的宿友能夠有更多溝通,大家分享生活的悅樂!」

  黃俊裕表示,希望更多「明華堂」的宿友能夠加入這個「大家庭」。網址為:http://minghuatang.hypermart.net

  「明華堂」的校友和宿友不要猶疑,請立刻上網!


盧英傑:繪畫與保險兼顧


盧英傑校友

 


盧校友的作品「頑強樹」

  盧英傑(00逸夫生物)最近與父親盧春海、母親徐淑嫻三人在中大邵逸夫堂舉行了一個《三人行——西洋畫展》。盧校友的父母從事授畫多年,桃李滿門。在耳濡目染下,盧英傑自言,從小便對繪畫有興趣。

  最喜歡那一類畫作?

  盧校友說:「我最喜歡素描,因為當中的明暗效果,真是千變萬化。」盧英傑在邵逸夫堂展出的多幀作品,很多都有強烈的環保意識。例如《草原》,盧校友便利用枯水,來說明大自然所受的「創傷」;《頑強樹》則展現了大自然的生命力。

  除了熱愛繪畫外,盧校友亦喜愛話劇,在中大唸書時,他便經常參與話劇演出, 可謂充滿藝術細胞。目前,盧校友在英國保誠保險公司工作。他說,最近繪畫的時間減少了,因為要照顧工作。「我早上9點鐘上班,中午下班後約晤客人,很多時候到深夜11時才回家。」他努力工作的毅力,很自然令人聯想起他的作品《頑強 樹》裡,大樹驚人的生命力。

  藝術家有時給人一個印象,是主觀、理想化、我行我素,甚至不食人間煙火; 但做保險,往往要向俗世妥協,甚至受到客戶的頤指氣使,究竟做保險工作與藝術創作,有沒有給盧英傑在生活上帶來一些價值衝突?

  盧校友想了一想,隨即很肯定地答:「沒有!」

  「繪畫創作,最主要的得益是可以陶冶性情;保險,其實可以幫助人,二者不會有甚麼衝突。由於我母親是佛教徒,自幼訓戒我們,要樂意幫助別人,所以,我喜愛寫畫,亦喜歡我目前的工作」。

  看來,盧校友除了在母親身上學到繪畫的技藝外,亦學到更珍貴的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