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畢業生與醫學學術諮詢委員會會員及醫學院教授合攝於中大第32屆畢業典禮後

廿載耕耘育妙手 杏林匯聚中大人
-醫學院二十週年院慶

  成立醫學院是中大發展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醫學院自1981年招收第一批醫學生,至今已踏入第 20個年頭。短短二十年,中大醫學院已確立了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多個臨床研究亦取得突破性發展,備受國際矚目。歷屆醫學院畢業生,現時遍佈本港各間醫院工作,不少已成為獨當一面的專家,亦有在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彈指光陰,醫學院已踏入二十週年院慶,在這個難得的時刻,醫學院鍾尚志院長樂意跟校友一起回顧醫學院的成長,以及展望未來的發展。

  現任院長鍾尚志教授(圖)表示,醫學院在二十年間便確立起國際地位,實在不容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一個學院,二十年其實只是很短時間。我認為,要建立一所優秀的學校,比起單單教好學生,來得更有挑戰性。跟別的院系不同,醫學院除了要兼顧學術研究和教學外,還要為病人服務。三者緊密相連。醫學院裡的老師都以身作則,給學生立榜樣;沒有科研,亦談不上教學,中大醫學院在這幾方面,均已經站穩住腳。」

醫學院年紀輕成就非凡

  鍾尚志院長指出,中大醫學院雖然只成立了短短二十年,但院內多個臨床和科研項目,在國際上已具相當重要的領導地位,84和85年分別率先發展趾骨移植和內視鏡療法;92年更開設世界第一間綜合性皮膚庫。而且作為中大教學醫院的威爾斯親王醫院,自1984年落成啟用至今,在本港市民心目中,是良好醫療水平的象徵。「我84年加入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如今看見醫學院成長,這一刻,我覺得自己就像站在半山上,回頭眺望,似乎不是花了很多時間,卻已走了很多路。能夠有這樣的成績,可說是一個奇蹟。」

  其實,醫學院成立初期,所得的資源十分有限,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便確立一定的國際地位,其實與這所年青的醫學院勇於接受新事物有莫大關係。鍾院長說:「第一任院長蔡永業教授在聘請老師時,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一群不同背景的教授一起工作,各有長處,而且中大醫學院的學術風氣十分開放,我們都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亦因為這是新的學院,不必囿於傳統的英式教學,夠膽勇於創新,結果做出很多突破。另外,醫學院的團隊精神十分強盛。學院剛成立,沒有歷史包袱,系與系之間沒出現鴻溝。同事之間有很強的奮鬥心,所以,在有限資源下,大家都同心協力,創出很多新局面和突破。」


李卓敏基本醫學大樓已經栽培了1600多位中大醫科生

成立公共衛生學院

  鍾院長指出,為了提高醫療服務效率,醫學院經常引入新技術,去對付本港常見的病。「威爾斯醫院的工作量十分繁重,因此,我們不時引入新技術,集中處理本港常見的疾病,例如胃潰瘍、肝癌、鼻咽癌等,加強醫院的工作效率。其實,社會不斷轉變,產生了很多都市病;加上本港人口老化,一些疾病如糖尿、心臟病、骨質疏鬆、老人痴呆、甚至因壓力引致肥胖、暴食症等。」有見及此,醫學院成立公共衛生學院,目的是希望推廣健康的重要訊息,早一步防範疾病。鍾院長表示,傳統以來,市民對公共衛生的認識,都比較偏重於關心食水是否清潔、如何防止傳染病、打防疫針等,但現在公共衛生的概念,牽涉都市病的治療和預防等問題。

  「公共衛生學院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是要提高市民運動的意識,將動感生活的訊息帶給市民,例如每天運動30-60分鐘,有助紓緩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與此同時,我們亦非常關注濫用藥物和情緒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對家庭、以至社會都有很大影響。」


中大醫學院組隊參加了2000年馬拉松跑步比賽

  公共衛生學院現正計劃培育一批本地的醫療經濟(Health Economics)人才。「如何將有限的醫療資源用於社會,並要取得最佳回報,是一個很複雜的課題,因為問題涉及社會學和經濟學,而香港亦恰恰欠缺了醫療經濟這一學科。所以,公共衛生學院正聯同商學院,研究開辦醫療關注(Health Care)工管碩士課程的可行性,並考慮開設醫療經濟文憑課程。」醫療經濟與社會發展有密切關係,公共衛生學院現開辦有關課程,訓練這方面的人才,實在是及時的遠見。

課程改革與時並進

  踏入2001年,醫學院推出的課程改革計劃進行得如火如荼。今天資訊科技十分發達,每一天,世界都不停轉變,醫療科技更是一日千里,醫學院因 應這個變化趨勢,提出課程改革,配合社會的需要。跟以往不同,新的課程會把學習內容七三分,七成是核心課程,講授醫生必須認識的知識;其餘三成則,由學生自由選擇,發展自己有興趣的專科,以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量。「選修醫科須六年時間,很多時,讀書所學的東西,待畢業後便不再適合,或變得落後。 傳統醫學生都需要『死背』很多資料,但現時,已可在網上找得豐富的資訊。 很多病人每次來看醫生,也會帶來一大堆自己從網上找到有關疾病的資料。」鍾院長笑說:「這位病人找到的資料,分分鐘他比我認識還要多。」基於病人對醫生的要求,隨時代前進而有所提高,鍾院長斬釘截鐵般表示,課程改革是有必要的!

  「以往醫學院都是把學科分類,例如解剖學、內外科等,但我們現以『病 人為中心』作教學目標,希望學生由入學第一天開始,便學習怎樣與病人溝通,將心比己,了解病人的需要。所以,我們會教授學生與病人溝通的技巧,如怎樣問病歷、替病人檢查和醫治的方法等,並向他們灌輸終身學習的訊息,因為讀醫只是幾年的時間,但行醫卻幾十年,資訊日新月異,做醫生,必須不斷去學習。」


醫學生在病房內學習醫療知識與技巧

  去年初,中大成立中醫中藥研究所,以「實証為據」,開展中醫藥研究。至於臨床測試,會以威爾斯醫院為工作中心,甚至考慮以中西醫結合方法,發展嶄新的醫療技術。鍾院長表示,醫學科研不斷推陳出新,醫學院會時刻留意新的醫療技術。

連串節目賀院慶

  今年為醫學院20週年,雖然說不上歲月悠長,但已培育了不少仁心仁術的醫生,醫學院的成就亦有目共睹,實在是一件可喜的事。際此二十週年,醫學院亦籌備了一連串慶祝活動,讓師生及校友暢聚。「公共衛生學院於6月2 日開幕,當晚會舉行一個盛大的院慶晚宴,邀請歷任院長及校友出席,共聚一堂,重溫昔日難忘的學醫生活、互道近況。」

  鍾院長還寄語醫科生,要時刻記著當初為甚麼選擇這門工作,千萬不要忘記入行時「為病人服務」這個承諾。

  鍾院長語重心長表示,中大醫學院的畢業生多給予外間璞實、「肯捱」的感覺,臨床表現亦非常好,他希望各位醫科生,除了在知識上,不斷力求進步外,還要多認識社會,做一個全面的醫生,為社會服務。


醫學院舊生會會長細說感懷

  醫學院自1986年首批醫科學生畢業後,至今已有十多屆。為了凝聚歷屆畢業生的力量,醫學院舊生會於1992年成立,梁家騮及彭志宏分別為舊生會前任和現任會長,替舊生會花了不少心力。由當年的醫學生,變為今日的杏林大夫,可以說是與醫學院一起成長,今年為醫學院20週年院慶,他們別有一番甚麼感受?

梁家騮:貨櫃教室造就不少出色醫生


梁校友(中)一直熱心參與舊生會事務,99年動員了多 位會友,
替參加評議會校友徑健體行籌款活動的校友免費檢查身體,支持母校

  梁家騮(86新亞醫學)為第一屆醫學院畢業生,亦為醫學院舊生會97-99年度會長,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擔任外科醫生。他說:「當醫生,生活上取得平衡是十分重要的。由於醫生的工作時間很長,很多時更有突發性的工作,十分不定時,因此,醫生要小心分配工作和家庭的時間,同時亦要重視工作以外的生活,與外界保持接觸,不要將自己只局限於工作領域。」

  究竟做醫生要有甚麼條件?梁家騮認為,基本條件,除了有智慧和勤力外,人品也很重要,因為關心病人,亦是醫生的工作之一。而且不同領域的醫生,也需要不同專長。「當內科醫生,頭腦要清晰,分析力十分重要;外科醫生,除了具備上述條件,他的手藝也不容忽略;家庭醫生,要懂得與人溝通; 有些同學在管理和行政方面有專長,好像廣華醫院的行政總監陸志聰醫生(86聯合醫學)便是我們的同學。」梁家騮表示,醫學生應找出自己的長處,然後加以發揮,發展自己的專業。

  作為醫學院舊生會前任會長,梁家騮表示,舊生會的成立十分重要。「跟別的學系不同,由入醫學院第一日起,我們便已經算是『入行』。畢業後,我們由師兄弟姊妹的關係,變成同事的 關係,可謂十分密切。」

  回顧廿年前,醫學院剛成立,作為教學醫院的威爾斯醫院仍未落成,一班同學要到觀塘聯合醫院上課,兩個貨櫃變成了第一屆醫學生的課室、 休息室(見封面插圖),雖然設施較為簡陋,但這個簡陋地方卻造就了不少出色的醫生,亦有不少在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對於醫學院20週年院慶,梁 家騮期盼醫學院能提供一個更優良的環境,提高醫療和教學研究水平,不斷進步。「優良的環境是指有充足的資源,醫生和教授只需專心教學和做研究,毋需擔心如何籌募經費,這樣一來,出來的成果便有助提高醫療水平。」最後,梁家騮勉勵各位師弟師妹,希望大家能夠學習不同的東西,以適應社會不斷的變化。

彭志宏:醫科校友互相照應


醫學院舊生會經常舉辦戶外活動(右五為彭校友)

  "Work hard, play hard"是彭志宏(94新亞醫學)的座右銘。彭志宏最懷緬讀書住宿舍的日子,因為能夠接觸醫學院以外的人和事,有助日後的工作。「讀醫雖然忙碌,但我也愛與其他學系的同學一起玩,接觸多些事物。記得剛畢業,有次見病人,怎樣問他,他也不回答,後來發覺他原來是越南人,根本聽不明白。其實,與病人溝通不來的情況十分常見,因為病人來自四方,所以多些與人溝通,有助診治工作。」

  彭志宏一直熱心參與舊生會的工作,對會內大小事務,均瞭如指掌,99年被推選出任新一屆主席。彭校友表示,成立舊生會的目的,是希望加強校友之間的聯繫。「至今,醫學院已有 1,600多位畢業生,我們除設立了網頁,提供最新醫學院的訊息、讓校友更新自己的資料外,舊生會每年還舉辦多項活動,增進彼此的友誼,例如每年都出版三至四次的通訊、參與龍舟賽事、馬拉松、毅行者、高爾夫球、璧球等活動。雖然,20週年晚宴我們並沒有參與太多籌備工作,但我們會協助聯絡校友出席,並提供讀書時的一些有趣圖片,在晚宴上播放,讓大家回味一番。」

  彭校友現為威爾斯親王醫院外科醫生,他認為要做一個出色的醫生,必須要有強健體魄。「大家都知道,醫生工作繁重,有時做一個手術要10多個小時,因此,醫生需要多做運動,保持身體健康。另外,醫生亦應不斷進修。我 們有所謂持續醫學教育(Continuous Medical Education),就是要保持醫生的水準,希望透過參與研究和學習,將自己的醫學知識保持在最前線。另外,出席本地和海外的醫學會議,亦能吸收到一些新意念,有助保持和提高醫生的專業知識。

  醫學院的學習生涯雖然忙碌,但同學之間卻容易培養出深厚的感情,畢業後互相照應,對母校有更濃的歸屬感。他們都祝願母校醫學院能不斷進步,為社會培育出更多醫生,服務社群。

 



歷屆醫學院院長
第一任

蔡永業教授(1977 - 1986)

第二任

李川軍教授(1986 - 1989)

第三任

胡德佑教授(1989 - 1992)

第四任

李國章教授(1992 - 1996)

第五任

李川軍教授(1996 - 1999)

第六任

鍾尚志教授(1999 - 現在)




醫學院的傑出成就
1984
率先發展趾骨移植

率先發展內視鏡療法
1985
率先發展關節鏡療法及內視鏡療法
1987
香港第一名輸卵管內配子移植成功的嬰兒出生
1990
率先利用IIizarov技術作肢體延長
1992
率先利用腹腔鏡治療胃潰瘍、直腸癌和食道癌
1994

發現鼻咽癌細胞內第九對染色體遺傳因子病變
成功進行本港首宗人工耳蝸內植手術

1997
開發內放射性治療肝癌見效
1999

為兩名患雙側聽覺神經腫瘤而失去聽覺功能的病人,進行聽覺腦幹植入手術,幫助他們恢復 聽覺,手術成功,並取得亞洲領先地位。
世界首宗嬰兒腹腔鏡胰腺次全切除術

2001
以嶄新的化學治療,加上標準的放射治療醫治 鼻咽癌,效果更佳



醫學院要事年表
1974
立法局通過中文大學設立醫學院。政府在聲明中指出:「……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考慮到設立兩所具相當規模 的醫學院之效能,同時亦明瞭兩所醫學院可相互交流,促進發展,互補不足。」聲明又表示應參照瑪嘉烈醫院的藍 圖,在沙田建立一所教習醫院。
1976
大學委任醫學教育諮詢委員會,協助大學訂定醫學院課程大綱,並將課程大綱所需資源呈報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 會,同時議定學院人員銓敘事宜,以及醫科大樓之規劃。
1977
委任蔡永業醫生為全職的醫學院院長。
1981

首批六十名學生入學。李卓敏基本醫學大樓落成及啟用。


興建中的李卓敏基本醫學大樓

1983
臨床教學在基督教聯合醫院進行,部分課程則於大學本部及九龍醫院上課。
1984

威爾斯親王醫院第一期工程於5月1日落成啟用。大部分臨床教學遷進該醫院。


威爾斯親王醫院為中大醫學院教習醫院

1986
首屆醫科生畢業,獲頒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首次頒授醫學博士學位。
1987
英國全國醫學總會來港評審醫學院課程的學術水平,並給予認可資格。
1989
開設醫學科學增插學年學士學位課程。
1990

成立醫學進修教育組。
大學批准成立香港癌症中心。

1991
為註冊護士開設護理學學位課程。
1992
開設專業藥劑學學士課程。
1993
成立眼科及視覺科學系,推出護理碩士課程。
1996
創立香港遠程醫療協會,引進遠程視像科技作學術交流和輔助教學。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指定中大醫學院的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研究中心,為該組織在亞洲的運動醫學暨促進健康中心。
1999
社區及家庭醫學系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推出健康推廣及教育專業文憑課程。
與汕頭大學合作,在汕頭建立聯合眼科中心。
2001
成立公共衛生學院,並推行課程改革。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