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背負傳統的包袱
     ——曾瑞明
2001年《中大學生報》總編輯

十年代以來,學運領袖一直慨歎,新一代學生組織的領導者理論水平低落,致令學生運動陷入低 潮。九十年代初,學界對「新舊學運」開始進行熱烈的探討。「新舊」的討 論,是同學們對傳統學生組織──特別是火紅時代的學生組織 ──進行批判和反動的結果。「新學運」是指一些「非建制化」和「非層級化」的運動。它強調 學生組織架構「非中心化」,即組織的工作方向及其決策權力不是掌握在領袖 手中,而是講求同學的「自主參與」。

  在新學運的階段,同學們關心的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微觀的事物,而 不是像舊學運時期,只關注宏觀的政治或社會議題。新學運亦不像以往學 生組織動員成千上萬的同學參與運動,只要求參與者認同群體。

  綜觀九十年代中至今,學生運動趨向多元化,容納不同種類的訴求和 不同規模的活動。新學生運動不再背負傳統的包袱而踏上新的道路。

不再背負傳統的包袱

  正在修讀哲學碩士課程的新一代學生報總編輯曾瑞明說:「我們很少受傳統 的影響。事實上,我們覺得沒必要被傳統牽著鼻子走,我們的一些做法甚至和傳統背道而馳。例如以前學生組 織強調抗爭,如今我們已不贊成這種方式,不再以行動作為一切。」

  「因為『六四』的關係,我們已不再標榜愛 國,愛國會被人視為愛黨;所以學運一直在降溫。我們也曾討論過認 祖的問題,像其中一次的稿題,是討論趙薇穿上一件印有日本軍旗圖案的 時裝而引起中國人民極度不滿的事件。1雖然很少聽到同學講愛國,其實 我們也關心國家,但關心的程度不會像關心香港社會一樣。現在加入學生會 的同學,當中也有很多人嚮往以前火紅年代,但我覺得這是很危險的事。 以前火紅年代的學運領袖,他們爭取和相信的東西都未必盡對,是否值得 花那麼多心血去爭取那些不一定是正確的權益?我們對中國有感情,但不 會盲目認同」。

  「以前辦《中大學生報》的人,以學生報作為手段,灌輸他們所信奉的意 識形態。但我們這一代並不採取向同學灌輸的手法,學生報應強調反思。 如『六四』事件,我們會以其他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當年學生的做法是否正確?是 否值得批判?我們沒有固定立場」。

從生活開始的「政治」

  曾瑞明說,《中大學生》(雜誌)不會報 導一些陳腔濫調的新聞時事,而是討論一些值得討論,但仍未討論得深入 的問題。「像『二十三條』,我們早在一年前已用了六七版的大篇幅加以討 論:人權能否獲得保障?我們可以做甚麼﹖政府諮詢是否做得不夠?誰掌 握最後詮釋權?我們會理性地討論這些問題,盡量以不同的角度去寫」。 2

  「我們傾向探討較現實的問題,像西部大開發,我們關心的是當中少數 民族的問題、環保的問題等等。我們覺得討論不應太理論化,也不會寫艱 澀難明的東西。學生報的內容和文字要容易理解,但這並不代表膚淺。如 能做到明白易懂,又有深度,就是成功的學生報」。

從讀哲學到辦學生報

  「哲學表面看來與生活不接近,但又在生活中,很有趣。像人生的問題,透過 哲學的反思,會得出很多不同的思考。不同的哲學家有不同的想法,我不會只 吸收其中一套理論,而是吸取各家養份,去建立自己的人生觀」。

  「我知道過往的《中大學生報》在歷史上的地位,所以希望 多了解些。另外,我想擴闊自己的眼光,多接觸社會、國家等 問題,不想只在象牙塔內鑽研學術,所以加入中大學生報」。

  曾瑞明又說,辦《中大學生報》對他的益處是鍛煉溝通技 巧。「溝通是雙向的,我要嘗試將深奧的理論簡單化、生活 化。我最大的得著是學會了將自己理解的東西,清楚地講給 別人聽──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對自己的要求高了,以前讀書只讀精要的內容,足夠應 付考試便算了,但現在覺得這樣並不足夠。作為導師,面對水 平不同的一年級學生,如何啟發他們對我來說是一個新挑戰」。

參與籌備《中大四十年》出版工作

  「一班有心人希望延續《中大二十年》及《中大三十年》的傳統, 由校友和在校同學共同編撰一本《中大四十年》,紀錄中大這 十年的變遷、發展、成敗和得失。今年春天,周保松學長和 陳日東學長先後邀約了二十多位同學和校友,舉行了一連串 的會議。終於在今年7月成立了《中大四十年》編委會,成員主 要是中大校友,他們都是義務參與籌備和編輯工作的。現在 我們正著力於擬定篇題,並開始邀稿和籌措經費」。

  「編委雖然都認同《中大三十年》的成績,但是十年過去 了,大家都希望能提出一些新穎的構想,讓這本《中大四十年》 能夠包含各種不同的面貌和取向。相對於《中大三十年》重視政 治、社會及學生組織事件的面向,我們嘗試在《中大四十年》中 包含學術、藝術、體育、個人等等面向,希望在微不足道的生 活細節中,體現出對現實的批判和反省。我們會具體檢討十年 通識學制的轉變、影響,以及它所表現的中大教育理想」。

  曾瑞明還說:「除了出版書刊以外,編委會還期望能製作 光碟。初步構想是先搜集相片,如多年來中大迎新營的點點 滴滴,以及各類音樂檔案,如書院院歌等。」他們也計劃設立 網站,補充文字敘述的不足。

  如果校友有興趣投稿、捐款、了解詳情,或者給予意 見,可電郵至cu402002@yahoo.com.hk 或瀏覽網址︰http://geocities.com/cu40super/;又校友如有興趣閱讀《中大二十年》及《中大三十年》,可參閱網上版本︰http://logic.itsc.cuhk.edu.hk/~z044603。「如果能得到校友的支持和參與,《中大 四十年》一書的編撰一定會更有意義!」

註 釋
  1. 參閱《我的野蠻同胞?》,《見「薇」知著──從「趙薇事件」看中國民 族主義》,《中大學生》第119期(2002年3月),頁32-33及頁34-35。
  2. 參閱《一條大法律──基本法二十三條的立法問題》,《中大學生》 第118期(2001年10月),頁2-7。

曾瑞明 (02新亞哲學)曾任2001年《中大學生》總編輯。 現在中大修讀哲學碩士。


歷屆《中大學生報》總編輯近況
年份
總編輯
畢業年份/書院/主修
近況
1967 潘銘燊 69祟基中文 加拿大楓橋出版社社長
黃維樑 69新亞中文 中國巡迴講學
黃裕鏗 69聯合社會 據悉現於美國工作
1970 黃偉豪 71 崇基會財 寶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執行董事(財務)
劉廣勤 71 聯合中文 人在加拿大
1971 洪長泰 73 崇基哲學 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1972 廖淦標 74 崇基地理 人在美國
1973 黎廷瑤 75 新亞社會 《星島日報》執行總編輯
1974 梁卓恩 76 崇基社會 麥堅時律師行合夥人
1975 區展源 77 聯合電子 Scapa (H.K.) Ltd. 總經理
    78 教院物理  
1976 鍾嶺崇 77 崇基中文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學院士
      語文及文學部副主任
1977 李煒佳 79 崇基哲學 任教於聖母玫瑰書院
    90 教院中文  
1978 吳慕姿 80 崇基歷史 任教於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85 教院歷史  
    95 研究教育  
1979 張志剛 81 新亞市場 Nissan Motor Co. (Australia) Pty. Ltd.
Manager, Maketing Services
1980 符俊傑 81 新亞新聞 新基媒體網絡有限公司 市務及營業總經理
1981 邱誠武 82 聯合生化 《香港經濟日報》執行總編輯
1982 羅永生 84 新亞社會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88 研究社會  
1983 岑文偉 84 崇基地理 薛馮鄺岑律師行合夥人
1984 葉冠東 86 聯合財務 恆生銀行高級信貸風險經理
    93 研究工管  
1985 盧 荻 87 新亞經濟 英國利茲大學經濟學系
1986 李天恩 87 崇基社會 公務員
1987 李志華 88 崇基社會 雅圖影視製作公司導演
1988 劉家成 90 聯合經濟 美國銀行上環分行副總裁 兼客戶經理
1989 鍾沛權 91 聯合政政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
1990 羅志輝 92 新亞經濟 無線新聞報導員
1991 阮 勛   新亞哲學 沒有聯絡資料
1992 葉向榮 92 逸夫社會 ESPN STAR Sports 高級市場傳訊經理
1993 孔誥烽 95 聯合社會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 98 研究社會
博士候選人
1994 魯銘心 96 聯合經濟 民主黨研究主任
1995 陳廣慧 97 聯合新聞 《蘋果日報》記者
1996 劉徠莎 99 崇基中文 任教於路德會協同中學
1997 鮑永健 99 崇基生化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
1998 朱傑靈 00 逸夫中文 南加洲大學東亞研究
1999 余文銳 00 逸夫心理 compliance auditor
2000 謝錦昌 02 新亞歷史 出版工作
2001 曾瑞明 02 新亞哲學 中大哲學系研究生
2002 楊德立  崇基哲學 中大哲學系二年級本科生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Soft-Lab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