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濛濛的寒冬下午,記者一行三人來到梁天偉校友(68新亞新聞)位於灣仔的居所,與他細談香港的傳媒歷史。1968年新聞系畢業的梁天偉,是新聞系第二屆畢業生。新聞系當時規模較小,全系只有三位全職老師:身兼經濟學院院長與新聞系系主任的張丕介教授、魏大公博士、余也魯先生,以及Professor Mason Smith,還有兼任老師李宜培教翻譯,David Roads教攝影。「他們可說是我的啟蒙老師,從他們身上得益不少。」梁天偉說。

  當年新聞系三年級只得八人,四年級六人。梁天偉至今仍清楚記得同班七位同窗的名字:章可德(現居三藩市)、俞肇熊(城大商學院經濟及金融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周慧齡、黃德貽(現在港台工作)、黃景雄(現任九廣鐵路事務經理)、廖紹賢(已故)、曾祖舜(已故)。「那時的課程採用美國的一套,要本地化才切合香港的需要。」

  當時的新聞系,並不是四年制課程,而是要在三年級才開始轉讀的。本來在崇基修讀史地系的梁天偉,在一年級時已萌轉系的念頭。「當時自己有點反叛,唸史地時發現課程只是傳統地看歷史,不夠過癮。第一年想轉讀社會,但系主任王道章教授卻不准我轉系,他說只有成績差的學生才會轉系,你的成績也不錯,不可以轉。第二年我又去告訴他要轉系,因為我已考上新聞系。可是我的國語不好,我說想讀『新聞』,但他卻聽錯了『生物』,便說你轉系是要多讀一年的。他真的很有趣。」聽到這件趣事,記者也忍俊不禁。

  大學時代的趣事,還真不少。「我們住新亞宿舍,當時十一點半便關門,關門後我們便要爬樹進去,還記得第一次帶頭的是師兄倫兆銘(67新亞新聞)。一間房住上六至八個人,偶然也有同學來『屈蛇』。不過,當時我常常去太子道『盤古』大本營睡覺,那裡有胡菊人、岑逸飛(原名岑嘉駟,70新亞哲學,73研究院哲學)、戴天、石琪、陸離(原名陸慶珍,61新亞中文),和陸離母親,他們都住在那裡(在太子道,今天東方花園的地方)。當時《盤古》剛創刊,由文樓設計封面。」


梁天偉(前排中)與新聞系師友

被瞧不起的大學生

  梁天偉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麗的影聲當記者。他是麗的聘用的第二批大學生。當時第一屆(1967年)畢業生已在傳媒紮根,陳家業在無線任編輯記者,倫兆銘在《工商日報》(後轉任港台助理節目主任),莫圓莊在政府新聞處,陳潤營在國泰當公關,洪若豪及梅寬出國留學。第二屆(1968年)畢業的梁天偉和周慧齡加入麗的當記者,曾祖舜加入《星島》,黃景雄在《英文星報》,廖紹賢則在《讀者文摘》,俞肇熊出國留學,黃德貽在港台。章可德在新聞處當助理新聞主任。

在麗的的日子

  「因為麗的歷史悠久,有傳統的包袱,我們這些初出茅廬的小子,都不願跟從傳統的做法,所以那裡的人都不願意教導我們,甚至有點瞧不起大學生。」「那時的工作很吃力,上司有潘朝彥(新聞部主管)、伍國任、李文鍇、張寬義和張正甫(當時已升任節目總監),而我、駱友梅(林行止太太)和周慧齡則聽命於他們。」

  1970年梁天偉負笈美國修讀新聞碩士。「那時覺得自己知識不足,不讀書不能再做下去。到了美國之後,接觸的人多了,看事物的角度也不同了。那時同學很少是fresh grad.的,都是做了幾年事的傳媒人,有些甚至是越戰時的戰地記者。《禮記.學記》說『學然後知不足』,說得很對,那時真的讀得很吃力。」在美國,梁天偉剛巧碰上當地的學運思潮,於是他的眼界更闊了。「那時校園很混亂,有次更炸死了一個數學系的tutor,我做實習記者去採訪,這實在是難得的經驗。」

開創商台新聞部

  1972年,梁天偉回港後即加入商業電台。雖然已擁有碩士學位,但仍從低做起當記者;不過,一年後他已坐上新聞部主管之位。電台的新聞部,更是由他始創的。「以前的新聞稿都是由政府新聞署發給的,電台是官方新聞的喉舌。當日商台只有時事組,伍晃榮便是時事組的主管,時事組做的是時事特輯,所以工作悠閒。直到1973年,商台要自己發放新聞,於是組成了新聞部,並由我當主管。」

  能夠升遷得這麼快,梁天偉說只因為自己能夠頑強拼搏。「我試過一日做七、八宗新聞!還記得一次九龍區大停電,那時是晚上十點,我已上床睡覺,仍被急召出去採訪。」結果,梁天偉便因這宗新聞而獲升遷。「其實這也有點講際遇和運氣,當時老闆因找不著當值編輯,於是找我。我記得另一宗新聞,那是1972年大丸煤氣大爆炸事件。那天是賽馬日,電台的人大都去了馬場。因為我不愛賽馬,留守中區新聞部大本營。收到消息,我馬上趕去採訪,做好訪問後,即時到就近的士多舖借電話報料給電台播放。」「另一宗印象深刻的新聞,是1975年的寶生銀行大劫案。那時我剛回家,看到新聞馬上奔回電台。因為我沒有去現場,於是整晚打電話進去(銀行)跟劫匪通話,遊說他投降,並呼籲認得他聲音的人打電話幫忙遊說。」梁天偉十分回味那段刺激的採訪生涯。

創造電視新聞新突破

  1976年,毛澤東逝世。無線電視的新聞節目在報導這新聞時,用上親中的觀點和字句,引起軒然大波,不少人到電視台去抗議。結果,無線電視整個新聞部大地震。梁天偉便在這時加入無線。「黃應士找我當他的副手,後來他去了美國,由我接任主管,這其實很講運氣。」

  從電台跳到電視台,梁天偉也積極尋找突破。「我可以說是看著電視新聞的演變。以前用膠片(菲林),1977年改用錄影帶(因為ENG出現了),及後讀新聞可以用auto cute,報導員不用再低頭看手稿讀新聞了,只需望著鏡頭前的畫面,望住觀眾讀稿。當時報章記者不知就裡,還以為是我強迫記者背誦新聞稿,常在報紙上對我口誅筆伐。另一項我引進電視新聞的是『明星制』,培養有潛質的男女主播(news anchor ),如葉雅媛(80新亞新聞)、李汶靜(88研究院翻譯)、陸嘉敏、何潔貞(79新亞新聞)、劉慧卿等。」

《壹週刊》:文字媒體新一頁

  1981年,梁天偉離開了TVB,在師兄倫兆銘的引薦下,到香港電台中文公共事務組去當總監。當時也製作過不少新聞性節目,包括《警訊》、《香江夜話》、《鏗鏘集》、《城市論壇》等。1983年8月,梁天偉返回商台,直到1989年應黎智英的邀請,主編《壹週刊》。「我對文字媒體的主要貢獻,是文字圖像化,令版面耳目一新,另外就是將行內人工拉高了。《壹週刊》一開始規定圖片與文字的比例為五比五,以圖片來帶出故事,以講故事形式來寫雜誌稿,這可說是創舉。當時《壹週刊》做過不少揭發性新聞,如譚慧珠事件、黑社會的內鬨、大陸合法墮胎、希望工程等。《壹週刊》早期便是如此打響名堂的。」離開了《壹週刊》,梁天偉1995年底加入了《快報》,1998年轉投台灣的TVBS做顧問。翌年,再轉到《南華早報》的電視企業,當Publication Consultant (Chinese),2001年年頭再轉回南華傳媒當出版董事,主管集團內各周刊,直至去年5月正式退休。如今主要寫稿、教書。

  「我歷盡了香港電子媒體與文字媒體的變遷。電子媒體,由以前的film到ENG以及今天的SNG;又由膠片到影帶,從兩吋影帶再變成一吋影帶,到如今的四分一吋影帶。文字媒體也從黑手黨排版至今天的數碼化製作。1990年之前,文字媒體死氣沉沉;《壹週刊》一出,所有的雜誌都開始講究人才,以及文字與圖片的配搭。變化相當大。」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