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八十年代,中大成立醫學院。九十年代,成立工程學院。此兩學院如今 都卓然有成,培育的人才,不少在社會上作出貢獻。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亦在今年,通過中大 在二零零五至零八年度成立法律學院。 上期,金校長臨別贈言,指法學是中大作為一家綜合型大學不可或缺部分,亦為近代 知識系統之重要組成部分。原來即使中大未成立法學院,不少校友已循不同途徑,投身法律專業。法律工作的範圍,從商業、刑事、民事、立法、檢控都有專門人才。從校友的經驗,可見法律工作包羅萬象。本期《中大校友》向各位介紹法律界之校友,有特殊意義。

  觀之下,法律工作其實涉及外在的知識。王鳴峰商學出身,再攻法律。鄧龍威則從社會學入法學,夾學術專業和投身公職的學養,轉為大律師,專長行政及公法。梁卓恩校友則憑多年商業經驗,為不少國企在國際市場集資出力。

   陸貽信校友為副刑事檢控專員,肩負為全港市民,維持法治精神,他指出工作的意義所在,是為社會伸張公義,不以個人榮辱為依歸。他在哲學系深受陳特和勞思光教授薰陶,至今仍念念不忘中大對其人格情操的影響。

   而同在律政司任職的葉永生,則負責協助草擬法例,還協助條例執行,從他的工作可見法律的草擬執行,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絕不枯燥乏味。

   許多人對中大法學院,能否培養出識見過人的法學人材,表示不同意見。答案可能不在一朝一夕。可是明顯的是,法律工作須結合不同知識和氣質,才能脫穎而出。中大重視通識教育,觸類旁通,此亦為現代法律工作之重要條件。

   陳志海大律師曾於一次訪問時說,有次見法律界名宿余叔韶結案陳詞,神為之奪。請教之下,原來不是順手拈來,而是挑燈夜讀(burn midnight oil),皓首窮經的結果。

   今期訪問王鳴峰,他將大律師的工作跟短跑運動員相提並論,可謂異曲同工。大律師庭上雄辯滔滔,背後的準備工作,不足為外人道。要跑出佳績,痛下之苦功,代價之高昂,而所獲的滿足感難以言喻。

   曾修讀中大崇基歷史系一年,後轉往港大修讀法律的資深大律師陳志海,率先向中大法學院捐款,亦寄望甚殷,他期許未來的畢業生,可以寫出供英聯邦法院援引的陳詞。我們今期訪問數位在法律界的校友,都對中大法學院各有寄望,厚愛之情,溢於言表,也許這也是法學院成功的一股動力。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