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獲委為運輸署署長的黃志光,今年三月在中大校園出席校友Homecoming的「與CEO對話」環節,擔任演講嘉賓,講述在政府高層的感受。當時他剛卸下資訊科技處總監一職,談的竟非政府在「數碼21」的豐功偉績。而是財政緊絀下,裁減大量人手,對下屬離職彷徨,身任高層而忐忑不安……

2002年,崇基禮堂周會,黃志光演講
「如何成為IT專業人才」,
他強調通識教育和溝通的重要性。

志光對於社會的不幸和痛苦,感受特別深,這可能與他的出身有關。少年時期,黃志光家境困頓,學業成績一般,毫不突出。中學在上水喇沙中學度過,預科則在大埔王肇枝中學就讀,七三年考入中大理科。

   七十年代不少中大人,來自中下階層,憑意志不斷向上,黃志光正是其中之一。求學時期要靠兼職賺錢,當過補習老師,在工廠當管倉和文員,胼手胝足完成大學課程,並取得一級榮譽學位。

   時至今日,黃志光的生活依然非常簡樸,他的處世哲學,並不重視物質,只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黃志光的物慾有限,誰知他在中大唸書時,卻是鑽研探究物質分配之道的經濟學。看來經濟學並不一定是教人致富之道,也可以用來經世濟民,改善社會民生。

   黃志光中學主修理科,進入中大時選讀生物系。中大實施通識教育,不同學系均有機會接觸其他學科。在大一時,選修中大通識教育「經濟學導論」一課,乃黃志光人生的轉捩點。

   當時講授經濟學導論的老師,就是啟蒙他進入經濟系的莫凱教授。而經濟學讓黃志光思維上獲得啟發和訓練。經濟事務和政府息息相關,黃志光在經濟學瞭解資源分配的原則和考慮,練就公共政策的思辨能力,成為投考政務官的扎實基礎。

   黃志光認為,成為政務官的起碼條件,是思辨分析和語言能力,而兩者都在中大的訓練獲得。一士之身,玉成始終。因此,黃志光對於母校,更有一份感情。

   中大一向鼓勵學術自由,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表達要恰到好處,實非易事。從大學時代開始,我就養成凡事反思,對問題多持質疑態度。在另一方面,應變能力也非常重要。」凡事三思,是出任政務官要訣。

   此外,他強調語言能力,乃出任政務官的決定性因素,並表明支持中大推行的兩文三語和國際化政策。「政務官要經常接觸各地人士,語言作為傳達信息和意念工具,不可掉以輕心。否則縱使經論滿腹,亦無用武之地。」

   黃志光的另一位老師廖柏偉教授,當年在中大以年青有為見稱。廖教授教材豐富,旁徵博引,教學認真,學生慕名而至,座無虛席。「廖教授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此皆因恨鐵不成鋼。同學們都很喜歡選修他的《比較經濟制度》,經常擠滿講堂,學習風氣濃厚。」所謂嚴師出高徒,如今黃志光更深以為然。

   最令黃志光欽佩,是中大老師的求學研究精神和高尚情操。「中大的老師,才智能力絕不遜於商政界的成功人士。他們選擇留在大學春風化雨,作育英才,捨棄追求名利,品格令人肅然起敬。」

  7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衰退,禍延香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理想。黃志光1977年畢業,在太古集團工作,兩年後離開,投身政務官職系。「我不喜歡應酬,性格又不活潑,加上渴望赴外國進修。政務官發展空間大,有機會參與決策,改善民生,對我較為理想。」

   90年,黃志光任職康復專員,在市區興建精神病康復者中途宿舍,地方人士群起反對。黃志光說,推行不受歡迎政策,需要莫大勇氣耐性。

   2000年,黃志光推行強積金計劃時,受到大部分僱主及部分僱員的反對。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問題,養兒防老已不合時宜,為減輕政府長遠財政負擔,必須推行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積金局諮詢各階層意見,耐心向商會、工會、立法會解釋政策的長遠效益。

   在2001至2004年,黃志光擔任資訊科技署署長。在任期間,他推行體制改革,打造電子政府平台,提升效益。「我們實行分派資訊科技人才到各部門,著重與部門的溝通,配合其需要。這樣一來,資訊科技署本身資源和人才,亦無可避免相對減少,故此安撫人心,是重要的一環。」

   改革資訊科技署,並非囿於科技工作,政務官的責任,是將資源作合理分配,與各部門溝通合作。資訊科技署在推行「數碼21」,擔當重要的角色。

   黃志光毫不諱言,對於草根階層感情深厚,一生以民生福祉為依歸。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除了語言和思辨能力,作為優秀的政務官,高尚品格和造福大眾的理想,看來亦不可或缺。

   今年七月,黃志光便五十歲。這個窮人的孩子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走過漫長的道路。先是荊棘滿途,後踏上青雲路。「中大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命運的轉捩點。我在離開校門後,僥倖地有機會到世界上一流的學府深造,但在中大度過的四年,對我的影響最深遠。」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