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滄桑心事定」,陳佩珊面對無常而恬淡從容,以龔自珍《己亥雜詩》一句詩,作其內心的寫照。陳佩珊在政務職系中工作十數載,見世事變遷,政務紛紜,亦抱平常心,處之泰然。
83年於中大期間,陳佩珊獲香港政府委派,參加英國倫敦和卡迪夫舉行的英聯邦青年交換計劃。92年重返英國,獲熱情招待。

「人生最大的福氣,就是可以學以致用,享受工作。」陳佩珊深愛政治哲學及政治理論,當日捨中文系而轉投政治與行政學系,再投考政務工作,亦是期望學以致用,融匯貫通,將所學理論,付諸實踐。

   文學修養根柢深厚的陳佩珊,不但喜歡詩詞歌賦,也是不折不扣的宗教哲學迷。在中大期間,她酷愛先哲思想,諸如蘇格拉底、柏拉圖、阿里士多德、羅素、波珀,陳佩珊均精研細讀,為日後思考決策打下堅固根基。事實上,在筆者訪問她的當天下午,陳佩珊特意請假半天,回到校園,聆聽李天命博士的退休前的最後一課「開悟之道」。

   大學畢業後,陳佩珊投入社會。87年考進政務職系,03年離開公務員行列,加入地產代理監管局任行政總裁。回顧十多年的政務生涯,她曾經出任多個政府部門和政策局職位,包括工業署、政務總署、文康廣播科、財政科、房屋局和經濟發展及勞工局。

   政務官的最大挑戰,是要就社會上具爭議性議題,通常在兩難之間,在衝突中作出取捨,制定較為適當政策,平衡各方利益,將不利情況降至最低,是政務官主要職責。陳佩珊認為最重要,是諮詢多方意見,進行理性討論,尋求共識。

   任職政務官期間,經歷樓市巔峰和谷底。96至01年間,陳佩珊任職房屋局,負責協助策劃公營房屋發展,可算是人生最大磨煉與挑戰。

   「那段期間,香港大概有一半人住公屋,一半人住私樓。有樓階層和沒有樓階層的訴求都不盡相同。在兩者中捏準平衡點,合理分配公屋資源。制定政策的過程,確是費煞思量。」

   好讀中西先哲理論的陳佩珊,深受思想家卡爾.波珀(Karl Popper)理論影響,認同理性和漸進的社會工程。面對困難,人類無可能提供最完善的解決方案,滿足所有人的願望,只能通過逐步改善方法,力求最接近完美,將不快樂減至最低。秉承這個宗旨,在解決爭議性課題時,就必須承認自己並不是神,個人的思考有局限性,制定兩難政策,不可野心過大,以為可一足即蹴。

   常言道:「君子坦蕩蕩」,陳佩珊以為從政者兼聽則明,正如新亞院歌「廣大出胸襟」,抱開放持平態度,不囿個人好惡,聽取各方意見,但是往往知易行難。

   大學時期的陳佩珊,亦深受黃宏發老師的薰陶。當年「發叔」的啟發,亦教她獲益匪淺。「發叔教我們權衡政策的輕重利害,不要經常從建議者的動機出發,因為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猜透別人的動機。總之,是可取的就要接納。」發叔的教誨,她如今仍銘記於心,難怪當年可在發叔的《公共政策分析》課程,取得甲級成績。

   此外,不少投身政務官的中大人,都曾受中大辯論隊洗禮,陳佩珊亦不例外,更為她從事政務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辯論隊,我們常常討論動議是否可取,要是好的動議,面對政府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就要考慮是否有必要實行;如若有必要,還須考慮政策的可行性。」這套理念,日後均一一應用於處理政務工作中,她直言感激中大辯論隊教練—王于漸教授、任伯江博士和黃偉榮老師對她的栽培。推行政策要攻克的難關,包括不同的反對聲音和利益團體。陳佩珊曾多次代表政府出席立法會議,向利益團體解釋政策,訴之以理,務求讓大眾明白政策制定的目的,未顧及到某些團體利益的原因。當日辯論隊的訓練,可謂大派用場。

   仕途一片光明,陳佩珊毅然離開公務員,出任地產代理監管局行政總裁。「我在不惑之年離開,希望在人生下半場有所轉變,追求個人興趣和價值。地產業務與香港經濟息息相關,能夠管理好二萬多人的龐大隊伍,是一項十分有意義和建設性的工作。」

   世事滄桑,盡力而為,投入角色,做好自己本分,已是對社會有所貢獻。這大概就是真正讀書人—陳佩珊一生座佑所依。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