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所為何事?駱敏賢一席話,令人深感要珍惜大學生活,積極發展學術興趣,才不枉少年崢嶸歲月。駱敏賢先以優異成績,從中大畢業,再先後取得羅德與尤德獎學金,負笈英美修讀法律。

敏賢就讀三家學府,中大、牛津、哈佛,前兩者皆以一級榮譽畢業。她的辯才,更令人刮目相看,曾是中大粵辯隊隊長。辯論場上,與隊友為中大屢奪殊榮。

   駱敏賢中學就讀大埔迦密柏雨中學,成績優異,投考大學不作他選,報讀中大中文系,皆因對中國語言文學情有獨鍾。在學時積極投入辯論活動,課堂內外,皆卓然有成,終獲選二零零二年度香港區羅德學人。

   駱敏賢自小思想成熟,一切成竹在胸。她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曾贏取不少獎學金,即使家境不太富裕,藉獎學金資助,亦可不必奔波,專心求學。她認為好成績所要的先決條件,竟不是聰慧過人,而是高度的忍耐力和EQ,方能在學業上有更多選擇。


辯才橫溢 樂此不疲
   駱敏賢也是辯論隊中堅分子,01年帶領中大辯論隊,連奪兩大辯論及大專辯論賽冠軍,亦於2000年獲選兩大辯論最佳辯論員。

   她中六時開始接觸辯論,參加中大迎新營,適逢辯論隊進行招募,被隊員專業形象吸引。「當時隊員穿畢挺行政套裝,一副專業形象,當下十分羨慕,在師兄鼓勵下,終於加入辯論隊。」怪不得,她選擇了形象更鮮明的律師,作終身事業。

   提到中大辯論隊,駱敏賢談興不絕。「老鬼最愛與新丁過招,從不同角度攻擊對方論據的弱點。正因為任何論點,皆不可能完美無瑕,辯論要避重就輕,不斷進攻對方缺陷,鞏固本身論據,才可立於不敗。」乍聽之下,有如華山論劍。當日的切磋,令隊員和「老鬼」感情甚篤,仍定期聚會,至今她仍不忘感激「老鬼」悉心訓練,包括教練蕭少滔和經理廖舜禧的提點。

   駱敏賢上台辯論,主要任結辯和第一副辯。「結辯時就如法庭聆訊,結案陳詞,引經據典,攻擊對方;而一副則要求思考敏捷,承上啟下。」駱敏賢的中文根柢深厚,旁徵博引,辯論場上無往而不利。


觸類旁通 豁然而開
   三年辯論訓練,駱敏賢校園生活豐富多姿,學業上也如魚得水。

   駱敏賢對中文興趣濃厚,始由小學所讀一冊圖書。「小學時,在圖書館借閱一套兒童書籍《中國通俗文學》,當中收錄《隋唐演義》、《濟公傳》、《兒女英雄傳》,情節吸引,插圖精美,令我愛不釋手。」中學時期中文老師諄諄善導,終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她說由於老師亦是中大人,早已嚮往中大校園生活,因此不作他想,畢業後即投考中大。

   駱敏賢中文造詣了得,原來英語亦不俗。中三始,她每晚收聽英文電台,又留意新聞,中英對照閱讀,日子有功。羅德獎學金面試時,令眾評判印象深刻,當年以中文系畢業生,脫穎而出獲選為羅德學人,更是一時佳話。

   她何以主修中文,又轉投法律?表面毫無關連的科目,聽駱敏賢娓娓道來,始覺學術的峰迴路轉。「我的大三畢業論文,隨何志華老師研究《漢書》刑法,細讀之下,驚嘆中國古代法律之完善,可惜隋唐盛世後,漸走下坡。我又副修政治與行政學,比較各國司法制度,引發對法律興趣。」辯論隊賽中亦有不少關於法律辯題,耳濡目染之下,最終與另一位辯論隊前輩——黃得勝一樣,走上了法律之途。可見,辯論與法律的思維訓練,有異曲同工之妙。


未圓湖畔 坐而論道
   去國數年,駱敏賢對中國文化熱忱不減,思念校園生活更有增無減。「我獨愛崇基未圓湖的旖旎,懷念已故輔導老師陳特教授的隨和,輔導課集合同學,在夏鼎基運動場草地上,一邊縱論古今,一邊食菜蛋飯,頗有古代講學遺風。」談及當年情景,猶如歷歷在目。如今物是人非,故地重臨,只有百感交集。

   駱敏賢為人積極開朗,縱使偶有挫折,亦只當時機未到。她深信逆境可培養危機感。「只要有鬥志和信心,任何問題,最終均可迎刃而解。」駱敏賢說,當日一心投考中大,已深知一個學位,不足應付未來,早已決定打下基礎後,攻讀其他學位。

   回首中大三年,駱敏賢在語文、辯才、學術,皆打下穩固基礎,今日才得心應手,既博且精、學貫中西,邁向更遠大的事業目標,無負大學期許。從她身上,亦可隱約映見中大通識教育的胸懷。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