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澳門人升讀大學最近的只有到港。她第一次卻沒有考上中大。第二年,音樂可以列為入學試的科目,才得嘗所願。「記得參加大學迎新,從澳門抵港,擔心天氣寒冷,所以一手拿著毛氈面盆,活像鄉下人進城。」回想還是忍俊不禁。「赴港唸書是一生第一次離家,沒有家庭束縛,是一生最快樂的日子,連暑假都留在大學。」
林品晶二年級申請交換計畫,赴美國Redlands大學。「當年只有兩位交換生赴美,另一位是今日的銀行家陳德霖,前往Washington & Lee大學。」
當年音樂系人材輩出,包括了陳永華和曾葉發。林品晶說,作曲的繆思,受同窗曾葉發的澎湃創作感染,至今彼此仍是莫逆,曾的太太更是她當日宿舍同房。 赴美之旅,林品晶師從Barney Childs。「第一次聆聽現代音樂大師John Cage的新音樂和電子音樂,真是別有洞天。」處女作─「中國民歌變奏曲」,亦在當地完成。
可是,林品晶要到畢業,天份才嶄露頭角。「因為赴美交換,借了款子要還。剛好香港音樂專科學校又舉辦公開作曲比賽,林樂培任評判。畢業前以馬致遠詞,作一首『元曲』參賽勝出,獎金就用來還款。」 畢業後,她獲獎學金赴美,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因為加大較重視作曲研究。」
林品晶說,研究院三年取得碩士,才「入作曲門檻」。其後兩年攻讀作曲,取博士後,申請西雅圖的Cornish College of the Arts 教席。「那裡曾出現兩位傳奇人物─舞蹈編排家Merce Cunningham和作曲家John Cage。」這兩位音樂和舞蹈的開山人物,令當地成為美國現代音樂人取經的搖籃。 西雅圖五年,奠定林品晶作品風格。「學校中人經常切磋,作品又有人演奏,舉辦小型室樂音樂會。」靈感源源不絕。「雖然作品沒有收入,卻隨心所欲,可說海闊天空。」
可是,成為專業作曲家,必須有樂團「委約」。84年,林品晶決心專注作曲,搬往紐約,成為全職作曲家。「紐約是世界音樂藝術中心,必須在當地打響名堂。」她將作品寄給樂團,不斷參加音樂會和申請基金資助。「那段時間不容易捱,也實在有點冒險。」 紐約藝術家雲集,作品雖偶令傳媒注意,可是要到92年,她奪取著名的羅馬獎,才步入坦途。 96年,她獲美國作曲家管弦樂團委約,作品在Carnegie Hall演出。「當時,認識剛抵美的中國琵琶演奏家吳蠻,驚為天人。」於是寫了琵琶協奏曲「惊雷」,將嘈嘈切切的大珠小珠,首次散滿紐約音樂殿堂。「惊雷」好評如潮,《紐約時報》亦讚不絕口。 後來,吳蠻亦與大提琴手馬友友齊名,譽滿樂壇。
林品晶作品風格,揉合東西,歌劇「文姬—胡笳十八拍」(Wenji)(2002),在美國亞洲協會首演,又在香港藝術節演出,樂迷耳目一新。她常以古詞入調,除了幼承庭訓,也受中大張世彬先生所授中國音樂影響。張師好古琴,亦啟發她撫琴多年,後以古琴取樣的「Qin2000」(1994),曾美國巡迴,贏盡喝采。 去年,林品晶亦開始到巴黎發展,旅法半年,亦有不少知音。 05年,澳門的國際音樂節節目《聖名之城─澳門委約作品首演音樂會》,邀請了林品晶創作演出。 「從澳門到世界,再從世界回來。想不到走了如此遙遠的路。」如她所言,創作的行者,必須不怕孤獨。
|
|||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