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時代》雜誌評為對抗SARS的亞洲英雄,並獲頒「抗SARS傑出獎」的沈祖堯教授,除在SARS爆發期間竭力控制病毒向外擴散,亦於南亞海嘯發生後,應泰國紅十字會邀請,前往災區視察。無獨有偶,曾受教於沈教授,且同樣走在抗SARS最前線的郭玉麗,亦於05年9月以香港紅十字會健康大使(Health Delegate)身分,到印尼亞齊省實格里(Sigli)擔任義工,為當地居民提供衛生輔導教育。
郭玉麗到印尼的時間,距離海嘯已一年,救援工作已漸上軌道,郭玉麗所到的地區,亦設有臨時房屋區,故環境比她想像為佳。不過環境仍是惡劣,特別是「離臨時房屋區稍遠的營地,難民往往得住在同一帳蓬內整整一年;天晴的日子還好,一旦雨季來臨,除滿地泥濘,更有蚊患為禍,衛生環境十分惡劣。」
印尼海嘯災民臨時營地內共有四十萬人,比香港一個新市鎮人口還要多;亞齊省的營地,就曾出現災民懷疑食物中毒。發生食物中毒事件的難民營地,住有二千一百人,而事件所涉的麵條,更是營地緊急供應物資的一部分,來源不明。 因此作為香港紅十字會的健康大使,郭玉麗的主要職責是預防性工作,包括針對所屬地區進行衛生水平評估,協辦衛生講座、工作坊和分享會,並向當地居民灌輸衛生常識,以防瘟疫爆發。 「抵步之初,主要針對不同營地進行衛生評估,到各營地了解難民的衛生知識水平,如飯前或如廁後會否洗手等;然後將報告轉交有關部門,以作出相應措施或預測病毒爆發的可能性。至於座談會方面,週五是當地居民的祈禱日,全民休息;而平日則因家中男丁外出工作,應邀出席講座的都是婦孺,因此我們採取簡單易明的活動教學方法,如以洗手的圖或蚊蟲的圖,來講解或測試他們是否明白哪些步驟能防範病毒傳播。畢竟在居住環境如此擁擠的營地裡,病毒爆發的潛在危機甚高,且一旦爆發便難以控制。」 郭玉麗坦言,在中大修讀深切治療護理(Critical Care Nursing),給她一個良好的基礎,亦在沈教授身上學會不少這方面的對策;而經過SARS一役,香港醫護人員對處理病毒爆發,加深了認識和經驗,有信心能應付是次任務。因此當她於中大完成研究院傳染病流行病學文憑後,看到醫院管理局的海報,知道香港紅十字會招募義務救援人員時,即前往應徵,盼能將所學應用於不同社區,幫助在海嘯中失去家園的人。
相較海嘯發生的初期救援工作,郭玉麗此行的任務雖然看似輕鬆,然而家人也曾有微言,只有妹妹大力支持她的抉擇。 「畢竟亞齊省屬於軍事衝突的區域,治安欠佳,救援人員的人身安全亦沒有保障,如較早前被調派往亞齊省,擔任海嘯賑災代表的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服務主任,便在任務途中遭槍手伏擊中槍。」 對於自身安全威脅,郭玉麗只一笑置之,反指此行收穫豐富。除初到印尼,深入認識當地文化、擴闊視野,郭玉麗亦深信教學相長的道理。 除在安排講座及分享會的過程中提升了她的人際關係,當地救援工作人員,如來自不同國家的紅十字會及無國界醫生,每星期均會舉行例會,向其他組識匯報工作進度,以便分工。 郭玉麗坦言從其他救援人員身上,學會了不少溝通及組織的技巧,像如何跟不同的文化種族協商,致力讓彼此的工作步伐達成一致,或當指令沒被切實執行時,該採取甚麼對策,種種經驗技巧,對她現時的社康護士外展工作,均有莫大幫助。 不過郭玉麗認為,當護士最重要的,還是一顆積極助人之心。她不諱言不少人決定當護士,全因薪酬理想;持「既當不成醫生,就只好當護士」想法的,也大不乏人,惟郭玉麗對此想法不以為然,更以為若非抱持救人助人的心,護士一職不能長久。
|
||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