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泉講羅浮宮藝術,恍如進入時光隧道。歐洲千年文明軌跡,一剎而過。上起羅馬帝國崩潰,歷歐洲中古桑滄,下迄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和個人主義興起;通過藝術解讀,夾議夾論,令人絕倒。

  「藝術是一種符號,乃歐洲精神文明倒影,反映作者的主觀世界。通過符號,不同時空文明精神,千秋傳世。羅浮宮的作品,經風吹雨打,歷時代考驗,可謂不朽。」

哲學、藝術 探古論今

  曾永泉唸過美學,深受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影響,藝術作為符號語言,產生張力,震撼人心。他也研究哲學,又熱愛藝術,熟悉歐洲歷史和語文,才深入淺出,闡釋歐洲文明邅變。

  曾永泉曾立志當神職人員,深受天主教追求正義思想薰陶,參與過《曙暉》編輯工作。他少年思想左傾,參與社會運動,認識不少火紅年代人物;包括夏其龍神父。77年,曾永泉中大哲學系畢業,獲法國外交部獎學金,赴巴黎進修,本來想休息兩年,豈料此去經年,定居法國。

  後來進修讀碩士,研究黑格爾的美學。「我發覺德文水平,不足研讀原著。唸中大時意大利文成績甚佳,遂轉讀馬基維利的《君王論》,觸及文藝復興。」

精於典故.文明源頭

  曾永泉又唸翻譯,取得資深文憑,操縱中、英、法、意大利文和拉丁文。如今偶爾回中大授課,介紹歐洲中古文明。

  「今人只重英語,其實以英語普及,反不必過早學習。研究西方文化,不能不精通拉丁文和希臘文。十六世紀文獻以拉丁文寫成,不讀通原著,總給人牽著鼻子走。」

  「一般以為,公元五世紀至文藝復興,乃黑暗時期,一片空白,其實大錯特錯。當日近東文明轉入西方,捲起千堆雪,現代國家概念,亦植根於斯。今人以為歐洲,只有船堅炮利近五百年。」

  歐洲文化氣息甚濃,除了視覺藝術,他也喜聽歌劇。謫居歐洲,可謂如魚得水。「歌劇故事不少皆為神話,乃歐洲文明活水源頭。」

  曾永泉兼任羅浮宮導賞,純屬偶然。「當年旅行社聘請接待,邀請順道講解。」他亦自得其樂,珍藏百看不厭。「觀賞藝術是無含量活動,似活另一世界,乃虛幻界。初期介紹書刊較少,唯有自行摸索。」他熟悉歐洲典故,順手拈來,皆成文章,結果自成一家,即使回香港講述藝術史,亦座無虛設。

  曾永泉說藝術欣賞,純粹由心出發。「於我而言,藝術品只有高低之分,派別之說,浪漫抑或印象,純粹只方便排位。」

  「如希臘雕塑,維納斯神像,令人神為之奪。希臘藝術家,上承柏拉圖哲學,以藝術模仿不同概念,追求數學上整齊,作品才傳誦千古。希臘原創精神,羅馬時代已消失殆盡,徒具虛形,已不觸動人心。」

中大哲學 終生受用

  曾永泉說認識西方,最好先修哲學,才解千載文明沉重。「當日中大唸哲學,歷史思想史比重甚大。」今人以為哲學不實用。「理解西方文明,哲學史乃敲門磚。崇基哲學系側重介紹西方哲學脈絡,打下基礎,觸類旁通,才精研歐洲歷史。」

  「當年中大哲學系,包括勞思光、何秀煌、沈宣仁,均以研究思想史為主。李天命回中大,講授語言哲學,觸發科學哲學浪潮,反省定位,以哲學為科學服務之說,恍如當頭棒喝。數年大學所學,幾乎一筆勾銷。」最後,哲學史仍終生受用。「哲學終非單純工具,內在價值不可抹殺。」

  曾永泉常向人介紹,近代史學大師Jacques M. Barzun巨構《從黎明到衰落》(From Dawn to Decadence),反省近五百年歐洲文明。

  「何以五百年為起點?因為文藝復興,改變歐洲命運走向,文明迸發異彩,卻處處以人為本,日漸媚俗,失卻自我,終無以為繼,難逃衰落。」

  他說藝術的優劣,以意境為先,明代袁宗道一言可蓋之:「有一派學問,則釀出一種意見,有一種意見,則創出一般言語;無意見則虛浮,虛浮則雷同矣。」

  藝術的傳世價值,在乎獨特內涵,在乎學問意見。

  然而,文明的曙光,千年而一遇。血肉之軀,撫絕琴弦,也只能從藝術中神會了。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