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佳(一葉)和一群有心人,花了十年時間,創立一家理念獨特的小學,取名「自然學校」。這一所「敬仰自然、尊重孩子的綠色小學」取名自然,也名副其實。

  師生各人都取有「自然名」,例如:小白兔、小熊貓、眼鏡蛇、雪豹、黑洞、蟲蟲、小山羊、木棉花…彼此提醒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這裡沒有千禧校舍,也沒有暖水泳池。屯門山坡上,只有簡樸的校舍和三十多位學生,這所創立只有一年的私校,教學方法獨特,學生毋須穿校服,也不必強迫上課,師生的關係強調互信,也不反對走堂,甚至有不回答問題的權利。學校重視學生意願,爭議都以投票決定。

  這家學校課程特別,設有生活和勞動課,學生從生活學習,不一定從學術獲得知識。

  「有位家長,帶讀二年級的孩子,參加兩日綠色生活體驗,孩子回家後所說的話,竟比兩年來讀小學講的還要多。家長發覺孩子壓力太大,生活不快樂,決定轉換環境,所以來到自然學校。」學校沒有宣傳,名字卻不脛而走,首年已招收二十七名學生,第二年陸續增加至三十多位。

綠色小學 震撼人心

  一葉辦這家學校,跟個人經歷有關。兩歲從鄉村移居香港後,他跟城市生活節奏,格格不入。中學時期,暑假參加教署舉辦林務工作營(Forestry work camp),夏天沒有山火,林務員離開宿舍後,騰空給學生居住,中學生負責林務工作,除草、開路、戶外考察,晚上觀星談心,甚為寫意。

  「感應到這種生活,是我終生追求的目標,也想跟他人分享。」

  80年代,周兆祥於中大任教,經常討論環保和綠色先驅,他讀了周兆祥不少作品,給予不少啟示。當時開始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該怎樣? 」

  92年,他參加了「綠色力量」舉辦的第二屆綠色小學,這是受英國夏山學校啟發的短期實驗課程。夏山學校(Summer Hill)是英國人(A.S.Neil)尼爾1921年創辦的學校,理念是「讓學校適應學生,不是學生適應學校。」

  實驗課程在暑期舉辦,只有十五日,參予人士包括社會工作者、師範學生、家庭主婦,三十多位義工,大家均對開放的教育方式有所期盼。

  「夏山之後,不少參與者感覺很震撼,認為必須將這種教育理念,延續下去。

  93年,我們提出成立自然學校的想法,以學校作為一種概念,以自然為師,大地是教室。」

  可是學校名稱,在公司註冊處不能使用。「學校必須有實體,政府不接受所謂概念學校,於是我們改稱自然協會,但坊間仍慣稱協會是『自然學校』。」但當時「自然學校」仍只辦短期暑期活動,未有成立實際學校的計畫。直至96年,這群有心人共聚沙田道風山作年度檢討。

  「1996年的自然協會只有八位成員,二日一夜的道風山會議,達成一致結論,決定期許十年以後,成立一所實體學校,不再只流於理論和概念。當時各種細節仍未清晰,大方向認為要有深遠影響,長遠必然要建校。」其中一位成員後來成為他的太太。

自然教育家的啟發

  自然協會透過實驗式教育逐步成長,也在學術中尋找啟示。95年,一葉入讀中大教育學院,深受美國自然教育家Joseph Cornell所撰的《與孩子分享自然》(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一書的頓悟,並覺理念相投。

  「Joseph的書不單介紹自然教育,更創流水學習法(Flow learning),並住在加州一條居民擁有相同理念的村莊,實行簡樸的生活和教育理念。」

  此後數年,自然協會參考Joseph理念,在教育加入遊戲元素,重點發展人與自然的情感關係,取名為「情意自然教育」。

  「Joseph的意念重分享多於教導,以分享取代所謂『訓練』。有些人以為自然是訓練體能與鬥志的場所,或者是間大教室。」Joseph有不同想法,卻以為大自然是供人休養生息,啟發內心智慧場所。他著重天人關係的概念,思想與東方哲理不無暗合。

  00年,一葉與太太赴美加州內華達山脈,到Joseph的理想村參加研討會。「此行只有兩星期,回港後意志更堅定,認為興辦自然學校,不獨再是個人的理想,也關係香港福祉,人類未來追求的生活,應尊重自然。」

  此段期間,自然協會又開始「大地行者」導師訓練班,招募21歲以上,願意投身「情意自然教育」志同道合者,訓練班為期半年至九個月,每年平均有十多位志願人士參加,迄今已七屆。

  「目前我們的老師─海星和白鷺,當時是小學教師,就是2000年第二屆『大地行者』畢業生。」

一鎚定音 終定校址

  辦學最困難是找校舍,一葉花了兩年時間,終於找到位於屯門的「鄉師同學會學校」作校址。「07年經營者撤出,鄉師前輩又很欣賞我們的理念與熱誠,願供我們營辦下去。」

  自然協會花了兩年時間,籌募50多萬元基金,財政初步解決。新學年自然學校收到不少的入學申請。「目前,本港只有一家自然學校,新穎教育觀念本身是一種宣傳,作為私校也有較大空間,少受政府編制和評估的規管。」

  「我們人手可加可減,現時學生人數已達三十六人,教職員十人,財政上已達至收支平衡;如果學生減少人數,亦可以減少人手。老師團隊收取薪酬較低,不致學費太高,排斥低收入家庭。舊校不用太多維修,學校崇尚自然簡樸生活,不用開冷氣,偌大校舍電費雙月只二千多元。」

  雖然教學方法較為另類,一葉卻有信心,學生他日有能力應付中學課程,中英數和共通能力平均分,不會低於其他小學,足以銜接升學,自然學校在2010年會有首屆畢業生。

  一葉就讀中大,他說最佩服黃顯華教授教學認真,追求學問充滿熱忱;盧乃桂教授授課神采飛揚,一葉的畢業論文研究課程統整,就是追隨盧教授完成。不過最意外收穫要數必修學分,遇上教授《中國文化要義》的吳明老師,才發現儒家思想甚為開通,令他茅塞頓開。

  「吳明老師上課,全情投入,富生命實感,很有啟發性,順手拈來,已經令人如沐春風,我的教態,深受他的影響。」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