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零九年十二月號

[回主目錄]

專題訪問-慶祝高錕教授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創系奠基 電子工程人才輩出
研究為先 理論實踐相輔相成
   —高錕在電子系的崢嶸歲月

72年,聯合書院仍在中環半山一隅的堅巷。小小的辦公室,擠了四位年輕講師;包括剛上任的徐孔達教授,一位滿面稚氣,常被誤以為是學生的系主任高錕教授。房間沒有空調,辦公室外是一所屠房。每天,一顆顆血淋淋牛頭,就掛在外邊。

「午飯由一位校工義務負責。吃完飯,講師就輪流洗碗。」
徐孔達原在英國Leatherland中央電力研究室設計輸電設備,見到校舍有點意外。71年秋天,高錕到英國面試,兩人在倫敦中部一家酒店碰面。三個月後,徐教授回港履新,一執教三十多年,直至退休。
首年,電子系只有十五位學生,校舍簡陋,卻朝氣蓬勃,大家充滿理想。系主任滿腦子新奇主意,吃飯時大家討論研究,系主任笑意盈盈,老是談光鑯通訊。大家還未曉得,六年前他發表一篇論文後,悄悄改寫了通訊業研究方向。兩年前,美國Corning公司根據高教授想法,開發出第一條通訊光纖,掀起全球的光纖競賽。

層出不窮新主意
系主任說話天馬行空,講師們有點不習慣。他經常想出新主意,卻為人謙遜。「有些主意行不通,他會認錯。大家要知道,認錯不容易。」高教授胸襟廣闊,令人難忘。
有人說,系主任有點害羞,徐教授卻不同意。「教授只不過為人很客氣。他為了打開局面,在外間四出奔走,也積極為學生出路籌謀。」

七十年代,電子系剛成立,創系最大任務,除了招聘人才,就是對外介紹電子系,爭取外間承認資格,確保學生前途。
當時電子系剛成立,全港獨一無二,外間也認識不深。高教授找外部評核員,考核同學水準爭取工程師學會承認,又為電子系學生爭取停學一年,赴外間企業實習,稱為「三文治」課程(sandwich course),長達十二個月。當日,李卓敏校長同意高教授建議,高教授從校長室出來,歡天喜地,校長室職員後來形容--「興奮得像位學生一樣」。
學生順延一年畢業,仍有三分一學生參與,薪金不俗。高教授邀請企業提供實習機會,課程又獲英國工程師學會承認。
當年,電子系成立諮詢委員會,本港工業界重量級人物雲集;包括摩托羅拉的譚宗定、ASM的龐師林、安培泛達的李鵬飛等。
當年香港只有兩家大學,高錕在英國又建立了一定關係,英國Standard Telecommunication Laboratories也甚具地位,委員大都樂於加入,學系迅速建立聲譽,學生出路不俗。
72年,電子系遷入馬料水現址,隸屬理學院,踞科學館北樓。當時計算技術尚未流行,計算機中心設於九龍旺角。高教授給徐教授的首項任務,竟是向各學院遊說,蒐集簽名,支持把中心遷回到沙田馬料水校園碧秋樓。「當時柴油火車每小時一班,來往不便。但學院都不知計算機為何物。當時計算機員工多在旺角,阻力很大。」
徐教授幸不辱命,不少同事簽名願聯袂上書,計算機成為校內研究重要工具,已是後話。此舉卻令科學館仝人裨益不少。

為理想擇善固執
但是,高教授對光纖念念不忘,每年暑假回英國瞭解研究進展。香港認識光纖的人,始終如鳳毛麟角。74年,光纖進入前生產期研究,全世界爭相發展,到了短兵相接,ITT力邀他回巢,高錕遂赴美,一去十年。
「起初他談光纖傳送的信息量,大家半信半疑。他的執著,沒有人理解。大概只有回到美國,才能找到知音,追逐更遠大的理想。」
87年,高錕重返中大出任校長,已是譽滿天下的「光纖之父」。徐教授說,高錕回到中大,電子系人事幾番新,不過他未忘舊交,當年虛懷若谷,仍然未變。不過,他為中大奔走,比以往更忙碌,相會時間更少,偶爾還要請徐教授,代為接待遠方來訪舊友。
96年,高教授獲國際知名日本獎,離任在即,徐教授建議撥出部分項款,為電子系成立獎學金。他即以獎金二十萬港元,成立《高錕教授獎學金》。「校長對成立獎學金一事很高興,特別與仝人吃飯慶祝。」
「高教授富想像力,經常天馬行空,成就了六十年代驚人預見力,洞悉光纖終有一日,成人類的資訊高速公路。」
「偉大人物想法,不一定為當時所接受,也不一定正確。所以,高教授也包容錯誤,胸襟廣闊。」
「他敢於認錯,這很不簡單。也許不是每項決定都正確,也許不是每項預測能實現。他敢於為電子系開創局面,電子系人才輩出,我們永遠感激他。」
95年,高教授找71年畢業的電子系舊生陳國建先生,籌組舊生會。陳國建說,高教授認為舊生會亦應是技術交流平台。高教授以工程師自居,理論與實踐並重,常以「學而時習之」掛在口邊。陳國建說,他強調研究要「嘗試、挫敗、再嘗試。」
只是當年,大家聽後啞口無言的光纖理論,早已飛入了尋常百姓家,當中不知有多少挫敗,多少嘗試。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