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零年三月號

[回主目錄]

專題訪問 中大人跨國就業-馬來西亞

見微知著 變通則達
-梁業昌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大概可用以形容梁業昌的經歷。

70年代初,中大校齡尚淺,政府招聘公務員,以港大生為主;中大生則專攻商界傳媒,而且也更多往海外深造。時值本地商業發展一日千里,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機會處處。中大畢業後,梁業昌負笈美國,學成歸來,正好引入知識技術,為傳媒創先河,寫下出版界新一頁。

梁業昌謔稱,當年屬成績落後又愛玩的那批學生,雖謙稱成績平平,卻獲頒中大交換生獎學金,到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主修新聞傳播。

回港後,梁業昌於浸會大學新聞系擔任教職,計劃兩年後返美深造,期間被浸大校長謝志偉提攜,涉足行政管理工作。

「後來無綫電視(TVB)邀請加盟,條件不錯。當時權衡得失,即使繼續學業,早晚也是投身新聞事業;加上接觸行政管理後,對從商產生興趣,不如藉此良機,學習傳媒管理工作。結果『一入侯門深似海』,加入TVB旗下電視企業國際有限公司(TVEI),負責出版行政。」

掌管團隊 迅速冒起
雖說執掌無綫的出版事業,惟當時TVEI旗下,只有《香港電視》一本刊物。梁業昌深明無綫的眼光抱負,絕不會限於本土市場,遂力邀多位中大師兄,如黃子程、關永圻等助陣,一邊又走訪台灣及東南亞,了解海外市場、發掘出版營運模式,洽購著作翻譯等之出版權。

「當時,香港並不存在版稅制度,作者欲出版小說,還得墊資,待著作大賣,出版社才以盈餘支付作者。台灣當年盛行出版翻譯小說,卻甚少向外國出版商支付版稅,以確保盈利。惟我們堅持不翻版不侵權,深信要有好作品,搞好文化傳播,必須尊重作者。我們不但洽購了大批日本推理小說出版權,更參考外國出版社版稅制度,以保障作者收入。」

在梁業昌的團隊努力下,TVEI出版集團迅速冒起,旗下出版社更率先引入版稅及合約形式,以支付作者稿費,維護作者知識產權,獲本地文壇大力支持。旗下的博益出版社,輝煌時期更擁倪匡、林燕妮、黃霑、蔡瀾、亦舒等多位本地名作家,翻譯小說亦有日本暢銷作家赤川次郎、村上春樹等。

當年所學 大派用場
出版涉及大量印刷工作,梁業昌虛心學習,案頭工作外,亦親往印刷廠,學習印刷排版等相關知識。及後移居加國,所學即大派用場。加拿大華文小說雜誌出版欠市場,英雄無用武之地。移居加國後,梁業昌心念一轉,轉攻印刷,兼營中文書藉發行,憑累積經驗創新天地。

「香港人適應力強、思想靈活,外地發展有一定優勢。我們在香港長大,接受本地教育,要在他鄉生存,站穩陣腳,必須虛心鑽研別人工作形式,再融入港式做法,取長補短、去蕪存菁。生存法門不離一個『變』字-不單要善變,更要思變!若一成不變,根本不必考慮往外跑,因為註定碰個焦頭爛額。」

梁業昌強調「變」之重要,在於有變才有發展。他認為,所謂「變」並非一蹴而就,除了埋頭苦練,更須配合大量資料搜集。到海外發展,既非土生土長,自然要花時間鑽研當地人的興趣文化,迎合市場需要。

無綫有意擴展海外業務,梁業昌回流後擔任節目及宣傳總監,四出商討合作計劃,主攻內地、馬來西亞、印尼和台灣等地。擅於求變的特質,推他走上事業另一高峰。

擴充海外業務,最直接莫過於增設電視台。然而廣播為公營事業,甚為政治敏感,外地人未必能直接參與。以印尼為例,早期全國只有一家國營電視台,節目質素低劣,全無當地娛樂節目製作可言。後來政府先後發出多個私營廣播牌照,鼓勵市場競爭,獨不開放予外國公司參與經營。無綫惟有革新經營模式,轉與當地電視台合作,由梁業昌帶領各國資深電視從業員,以顧問公司形式,輸出製作技術和管理經驗,內容仍以當地決策為依歸;既不涉及政治動機,亦不會造成壟斷,方為政府接納。

「電視製作技術和管理經驗,可說是香港重要的資產。我曾監製東南亞外語節目數千小時,至今仍不通曉當地方言,卻無礙節目製作。因我專責行政及製作技巧,內容交由其他人負責。」

用心打破文化隔閡
文化差異,市場口味有別,「空降」外地管理層,本地製作團隊難免抗拒。打破文化隔閡,梁業昌自有一套行動學習法(action learning)。雖貴為派駐印尼首席顧問,梁業昌卻不以上司自居,時刻保持謙虛態度,強調以技術交流為先。

「兩地人共事,學習過程比甚麼都重要,但切忌用『教』這個字,因此字最損民族感情及個人自尊。我也從不計較職位高低,強調各有崗位;香港人並非高高在上,來管教當地員工,我是只是輸出技術,彼此切磋而已。時刻抱持『學』而非『教』的心態,虛心瞭解學習當地人工作處事,方可創造雙贏。」

學習共事,也學習溝通。梁業昌坦言,傳媒工作涉及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個人,感受文化衝擊更深。曾有印尼同事看似心情大好滿場飛,以為對方正逢喜事。豈料下班,接到對方告假申請,竟要為亡父舉殯。原來「報喜不報憂」,乃當地人基本禮貌。

「問題是,工作若出錯,員工也同樣『報喜不報憂』,以免上司添憂,管理結果大失預算。惟有建立溝通方式,儘量不被表像蒙蔽。」

海外工作須注意文化屏障,可見一斑。

離開印尼,也離開無綫。十二年前,梁業昌遷往馬來西亞,與當地媒體合作,利用當地本土資源,在東南亞各國開拓媒體內容製作業務,主要針對影視製作流程的質量控制及資源運用。過去十年,梁業昌更先後在印尼、新加坡、越南及菲律賓等地,投資製作紀錄片、電視劇集和電影。

「我們以購入外國劇集相若成本,製作本土節目。資源和預算有限,劇集自然較港劇粗糙得多,然而安排在黃金時段播出,收視卻成功拋離外購劇集。與香港相比,論成本、藝員演技、佈景設計,我們也望塵莫及,可是外購劇集缺乏本土精神和味道,而本土製作則貼近市場,更能引起觀眾共鳴。」

綜觀今日發展,不少傳媒工作者均傾向在熟悉的環境、相同的語言和單一文化背景下,從事創作或製作工作。梁業昌則認為,只要放開懷抱,多看、多想、敢於接受失敗,在異地工作亦可取得一定成績。

知識就是力量,以既有知識技術,擁抱新的衝擊,在不同地域擴展新市場,打拼一番,也是難得的經驗和體會。中大同學若能以所學及累積工作經驗,到不同國家領域一展抱負,也不失為港人今後的明朗新方向。

梁業昌小檔案
73中大新亞新聞系社會科學學士
76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新聞碩士(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
79-89香港電視企業(國際)有限公司出版集團經理
91-93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節目及宣傳總監
93-97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印尼耶加達Indosiar Visual Mandiri)首席管理顧問
97至今馬來西亞Vision New Media執行董事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