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零年六月號

[回主目錄]

專題訪問 陽光醫心中大人

鍾維壽 站在最前綫
大埔醫院全院共設900張病床,其中360張屬精神科,服務整個新界東區130萬人口。服務政府20載的鍾維壽醫生,正是新界東區精神科觀察治療中心的院長。

在醫院飯堂內,醫生巧遇午膳前剛完成診症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這位病人曾入院多次,復發、入院、服藥、出院,病情因暫停服藥又再度復發,精神病令他難以找到長期工作。這次在飯堂相遇,醫生病人吃着飯,竟暢談了約一個小時。這一席話之後,病人完全改變對醫生的態度。他認為,即使不大同意醫生的話,但覺得這位醫生還是可信的,於是願意繼續服藥。此後,他再也沒有復發入院。

鍾醫生分享的這個故事,正道出目前公營醫院精神科服務所面對的資源困局:每名醫生半天需診症30人,每次診症卻只能有15分鐘時間,病人與醫生實難以建立關係。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都有幻聽,常認為有人向他們傳遞某種信息,因此他們的「病識感」(見「知識點」)不高,不易相信別人。這次飯堂巧遇,讓病人與醫生有時間增加了解,當信任關係建立之後,病人較易接受醫生意見,復元的機會也大大提高。

「資源不足,的確讓我們感到無助。」鍾醫生坦言,在公營醫院工作,最大的挑戰是病人多,受制於資源,醫生只能權衡輕重,再作處理。「面對如此困局,目前只有等待。要留在公營機構工作,就要面對現實。」現實不易面對,但尚算慶幸的是,與20年前的情況相比,今日的醫療制度經已大為改善,病人對精神病亦有較多認識,不少能夠在病情加深前及早就醫。

介入扭轉命運
公營醫院接收的病人往往病情複雜而嚴重,加上資源上的限制,對醫護人員確造成沉重的壓力。「如果所有醫生都離開公營醫療系統,那麼,誰來治病?」一份承擔、一份執着,令鍾醫生在崗位堅守廿載,繼續迎接挑戰。「精神病患者是社會的弱勢群體,由於社會對此病有既定的觀感,很少病人會願意公開承認自己的病人身份,站出來要求政府增加資源。」精神病患者的無奈正在於長期病患已令他們成為弱勢群體,在弱勢之中,精神病患者更是長年備受歧視,最無力發聲的一群。

長期病如心臟病、癌症等患者多為已屆中年的人士,但嚴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卻多集中在20、30歲這段人生最高峰的時期出現,且病患纏擾不休,約有八成的病人,會再度復發。「病發早而持續,令精神科面對更沉重的壓力。」鍾醫生說。部分精神病患者是曾經吸毒的年輕人,就鍾醫生所見,即使青年後來停止吸毒,都會出現精神病的病徵。

縱然工作上面對重重困局,卻仍有一綫曙光,令鍾醫生感到欣慰。「曾經有位病人在就讀中四時出現思覺失調,其後他接受治療,最終也能完成會考,繼續升學。」若非當日在病發早期及時治療,那個學生可能已不堪幻聽纏擾,在中五輟學,甚至走上吸毒之途。鍾醫生強調:「病人能夠在年輕時已得到治療,讓他往後的日子能繼續走上人生路,間接去除了整個家庭的擔憂,受惠的,不單止一個人,而是整個家庭。」及時介入,間接扭轉了病人的人生,這正是鍾醫生工作的滿足之源。

心臟病、癌症等皆具體可見可量;但對精神科而言,即使有腦解剖學,時至今日,思想、情緒問題的成因仍有待研究,有無限的發展空間。正因情緒感受難以描劃,抽象的精神病往往令病人及身邊人困擾不已。鍾醫生舉例說:「曾經有位女病人,她有幻聽,遭家人否定,於是她用錄音機企圖把她聽到的聲音錄下來,以資對證。當然,最終她錄不到那種聲音,卻自我解釋說是因為那說話的人十分『厲害』。」她的話反映着,那種聲音對她來說確是十分真實。「如果家人能夠用她的角度理解她的感受說:『你這樣想,你自己情緒都會受到困擾,因此需要找人協助』。」鍾醫生相信,嘗試用病人自身感受出發,才能增加彼此互信,讓病者尋求協助。

「我的人生哲學是,錢可多賺,但又如何?我知道,我所服務的人並不富有,因此我要留在這裏。」

踏實迎挑戰
回望昔日在中大攻讀醫科的日子,最令鍾醫生欣賞的,是中大醫學院重視精神科的識見。「在中大讀醫4年裏,精神科與婦產科、兒科及社區醫學並列,每科學習為期10星期。在那個年代的香港,這可算是一項突破。」另外,中大的教授對學生們的信任與栽培,至今仍然為鍾醫生津津樂道:「在那10個星期的學習中,教授讓仍是學生身份的我診症,由病人病發開始,一連跟進9個星期。這種親身經歷和參與,實在十分寶貴。」

在學那段日子,最令鍾醫生懷念的仍是宿舍與學校生活。「住宿讓我與來自不同學系的同學互相交流;此外,我們決心要讓其他學系的同學覺得醫科生不單止『讀得』,於是大夥兒積極參加水運會、陸運會。在一次水運會,6條參賽的綫道中,醫科生就佔了4條,我也曾獲季軍。」鍾醫生微笑回憶着。他覺得最值得珍惜的,還是求學階段所結識的朋友:「讀書時沒有太多負擔,畢業後,就鮮有機會與朋友們一起嘻哈大笑。」那段相知相識的時光,我們都知道,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取代。

踏實迎接不可改變的挑戰,正是鍾醫生最教人敬佩之處:「我的人生哲學是,錢可多賺,但又如何?我知道,我所服務的人並不富有,因此我要留在這裏。」鍾醫生分享說:「並不是所有人都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因此我們要數算自己人生中的幸運,並嘗試把得着的與沒有我們般幸運的人分享。」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學會珍惜、學會施予,正是我們要給自己上的寶貴一課。

鍾維壽小檔案
1987中大崇基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2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1993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1995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1998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2001至今    香港醫院管理局精神科顧問醫生
2001至今中大名譽臨床副教授
2004至今大埔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及
新界東區精神科觀察治療中心院長

知識點
病識感(insight)是指病人對自身患病的意識。當病人洞察到自己患病,會認同自己病人的角色,並懂得向外界求助,為自己的病而努力,例如依時服藥、多休息,遵從醫生的囑咐等。如病人認為自己沒有患病,他便不會代入「病人」的角色,亦不會接受治療。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