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零年六月號

[回主目錄]

專題訪問 陽光醫心中大人

郭碧珊 正面駕馭情緒陰晴
視困難為挑戰,正面面對自己的不足,難題往往便能夠迎刃而解。嚇倒我們的,可能正是自己一直不肯放下的固有想法。郭碧珊服務香港情緒健康中心及香港進食失調中心,深明正面迎接挑戰的重要。

一位社交焦慮症的患者,不慎在快餐店打翻汽水。在那尷尬一刻,不但引來很多好奇目光,周到的清潔嬸嬸更立即上前為他抹枱拖地,另一位嬸嬸則立即問他,是否需要再為他倒汽水。那患者敏感地「發現」,在快餐店中,原來有很多人都留意着他的一舉一動!這種備受注意的感覺,令他感到焦慮、失措。

後來,郭碧珊鼓勵這位患者嘗試在不同的快餐店進行裝作不慎打翻汽水的「實驗」,並記錄感想,報告結果。她這種富創意的治療方法,讓患者正面面對問題,經過一系列的治療之後,這位患者最終克服病症,完全康復。這位患者所面對的客觀事實是,有在場人士注意到他打翻汽水。沒有患上此症的人不會為此事情多想,集中處理打翻汽水的問題;而社交焦慮症的患者,卻對此客觀事實感到焦慮不安,擔心自己表現失禮,或招致羞辱。這就是郭碧珊所說的「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糾正思維+重整行為=康復
在提供臨床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認知行為治療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郭碧珊說:「第一步要看患者會否想歪了。一般而言,我們會與患者一起探討他所遇到的問題。在過程中,我們不會對患者的行為作價值判斷。」這種治療的技巧是,引導患者自行尋找答案,再由此改變他們的思想謬誤。「先讓患者認清他們的思考模式,再配合行為重整,才有果效。若他們想歪了,情緒徵狀將持續出現。」據郭碧珊所言,患者往往會把問題想得「災難化」。因此,思想與行為兩者須互相配合進行,若不處理思想,單從行為改變,則難以使患者完全康復。

除處理情緒問題之外,郭碧珊另一個主要服務的範疇,是處理進食失調患者的問題。「記得有位進食失調的患者,病發了8至10年。她差不多每天也有病發,暴食之後,她便會扣喉。」郭碧珊說。這裏所談的暴食,是指在差不多時間之內,食量比一般人明顯為多。例如不少人會在自助餐中多吃食物,但這卻是一般人的普遍現象,人與人之間差別不大。那位患者在接受認知行為治療1至2次之後,情況已有明顯的好轉。對於已患有此症多年的人士,這種轉變實為難得。郭碧珊補充說:「早在2000年時,社會上對此症並不了解,不少患者發病十多年仍不知道該到哪裏求助。幸好,現在社會對此症的認知逐漸增加,能夠讓患者及早獲得治療。」這位患者的經驗,也說明了,只要我們願意,總能夠改變看似難以改變的事。

暴食症的患者,原來同樣與減肥有莫大關係。「進食失調症的患者,認為不吃一餐就可以讓自己早日瘦身,結果是,弄致飲食習慣及模式混亂。」郭碧珊說。當身體長期得不到足夠的能量,飽和餓的感覺變得模糊:「患者很久才進食一次,也不會感到飢餓;即使吃了東西,也不會有飽的感覺。由於身體長期處於半飢餓狀態,不知何時才有下一餐食物,於是,會自行多儲一些,自動多吃食物。」由此,促成患者出現暴食問題。如果患者根本不想改變,這使臨床心理學家也一籌莫展。「求變動機弱的情況,多見於進食失調症的患者。他們在減輕體重上已付出了很大努力。」郭碧珊說。要康復,即意味他們需要增加體重,這就像否定了他們一直以來的努力般,對他們來說,最是困難。

直面難題解心結
從郭碧珊的分享,讓我們發現,嘗試正面面對一些我們認為難以解決的問題,才能真正解開心中鬱結。「有一晚,在歸家途中,我被人箍頸打劫。其後,我曾造噩夢再被箍頸。」郭碧珊憶述。由於那裏是歸家必經之路,因此她不能繞道而行。「之後,我相約了一位朋友陪我一起再行經那裏,重新讓自己面對問題。事實證明,這次經驗是成功的。」她說。一些問題,往往是我們告訴自己說「不可能」,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要突破這種思想的障礙,實需要一點鼓勵、一點勇氣。

「壓力就像水一樣:既能載舟,亦有覆舟,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駕馭。」

所謂「人是感情的動物」,當我們出現情緒起伏時,我們該如何自處?這個時候,郭碧珊則會反問自己:「剛才的情緒是否過激?」冷靜下來,才衡量那刻的情緒反應。「如果我判斷那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我會接受。我不會要求自己沒有情緒波幅。」郭碧珊說。不刻意遏抑自己的情緒,容許自己適度表達,時雨時晴,原是正常不過的人性感受。

在心理系以一級榮譽畢業,修畢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的同時,郭碧珊更是全班唯一獲登院長榮譽錄的畢業生。當年她入讀中大,首先是攻讀醫學。經歷第一個學期之後,她感到那實非興趣所在,遂當機立斷,在學期末即向心理學叩門。「當年,曾兩度前往心理系找負責的教授商討轉系的意願。對於獲當時在中大任教的梁覺教授破格讓我在第二個學期轉系,至今依然感激。」郭碧珊回想說。獲准轉系之前,郭碧珊從來也沒有修讀過任何心理系開辦的學科,梁教授當日的決定,其實是基於他對郭的信任,事實證明,他的決定絕對正確。

在人生路上,我們不時面對挑戰,各種的挑戰,形成壓力,讓我們不斷前行。「壓力就像水一樣:既能載舟,亦有覆舟,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駕馭。」郭碧珊說。當遇到情緒問題,我們要多了解,多認識,要相信「知識就是力量」。郭碧珊相信,增加對這種病的認識,在尋求協助時就會減少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及早求醫,就可縮短受困擾的時間,畢竟,病向淺中醫。

郭碧珊小檔案
1995中大新亞心理學系社會科學學士(一級榮譽畢業)獲頒優異畢業生的榮銜
1995-1998地鐵公司人事部見習經理人事主任
2000中大臨床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全班唯一獲登院長榮譽錄的畢業生)
2000-2004香港進食失調中心臨床心理學家
2001-2004    香港健康情緒中心臨床心理學家
2004至今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及香港進食失調中心一級執業臨床心理學家
2006獲《旭茉》(Jessica)雜誌頒發「成功女士大獎」
其著作《為情所困》入選香港書展名家推介

知識點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種有科學研究證明有效治癒情緒病的心理治療方法。認知行為理論指出,最影響情緒、行為,以至身體反應的,並非客觀事實,而是當事人的主觀看法。臨床心理學家會先與病人建立互信的關係,然後透過改變病人的思想謬誤,以及不能自控的問題行為,來紓緩患者的困擾。 (資料來源:香港健康情緒中心)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