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零年六月號

[回主目錄]

專題訪問 陽光醫心中大人

李德誠 產後抑鬱的陽光
李德誠以研究產後抑鬱症及抑鬱症聞名杏林。曾負笈英國劍橋及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其後帶領海外學者前往國內,研究華人的抑鬱症問題,發揮融滙中西的橋樑作用。

在精神科的世界,血清素的出現帶來醫療突破。那段以血清素治療的「火紅年代」,精神科的醫生認為使用血清素是順理成章的事。一位患有產後抑鬱症的媽媽卻告訴醫生說:「我服用你開的血清素,不錯是好了,我再沒有不開心、沒有再哭、沒有再想負面的東西,可是不知為甚麼,我送兒子上學時,以往會與其他家長一起聊天,現在卻不敢走到她們之間了。」原來血清素也有它的盲點,後來李醫生再加入副腎上腺素及多巴胺治療,那位媽媽便再也無懼主動與別人溝通了。

這個故事揭示,即使醫生的知識豐富,同樣需要信任病人。李醫生說:「那時每個醫生都跟全世界一起錯,認為只有血清素才可幫助病人。事實上,約有五分一人服藥後仍出現各種抑鬱問題,例如老是提不起勁等。」即使那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若醫生不認真處理病人所描述的反應,繼續因循開藥,病人便不會完全康復。

「很多事情,我們都是從病人身上學來的。」李醫生說。「我們必須信任病人的感覺。最初是我遵循書中所載開藥,例如一些穩定情緒的藥,西方人用2mg、中國人用0.5mg。後來病人告訴我,把藥減到八分之一效果最佳。」由病人的經驗,啟發李醫生其後引用原用以治療小孩子,藥效較輕的藥。準確用藥,只需數天就可穩定病人情緒。「大體用藥的方法是由外國學習得來,但劑量則從病人反應得知。基於中國人與西方人體質上的差異,我們要信任病人的經驗。」李醫生這種胸襟與識見,實在值得我們敬重。

李醫生對產後抑鬱症的研究,對社會、家庭的影響最為深遠。「中大醫學院婦產科的鍾華教授別具遠見,早在90年代已開始進行產後抑鬱症的研究,我當時有幸獲邀加入。」由研究發展至今,產後抑鬱症的檢驗制度獲納入醫療系統內,當年鍾華教授與李醫生的研究,實在功不可沒。「從前沒有檢驗制度,不少病人患病3年,甚至8年都未能得到治療,連家人都受影響,造成不少家庭問題。現在的檢驗能在問題出現前已早作預防。」

關注壓力指數
我們會驗血,作身體檢查,但卻甚少留意自己的精神健康,防患未然,李醫生忠告我們,要留意自己的情緒及壓力指數。「香港人會定期驗血、戒煙戒酒等,但卻甚少人會注意自己的精神健康。」李醫生說。「如能留意自己的壓力指數,例如:是否最近都睡不好?曾否為小事發脾氣?多加注意自己的精神健康,就能夠幫自己走出困局。」李醫生分析國內及香港的情況,發現香港對精神健康的意識略見落後。近年,國內不少災難發生,獲國家投放資源,市民都比從前更關注精神健康的問題,認知程度大大提高。反觀香港,精神科多受忽視,有見近年病人數量飈升,但病床數目卻被削減。相較之下,香港顯得遜色不少。

當我們發現身邊朋友情緒低落,我們往往會說「加油!」、「放鬆些!」等鼓勵的說話。原來,這些話竟會刺痛病者的心。「原因之一,是病人根本不能放鬆。這些鼓勵,令當事人以為自己可以做到而未盡力做,因而感到沮喪。」李醫生還以劉翔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劉翔扭傷了,我們會說:『國家看着你,人民看着你。』等話,事實上,透過磁力共振已顯示他的筋全都腫了,還勉強他繼續比賽,他會更覺辛苦。而抑鬱症病人的情況,正是這樣。」精神科病人的痛苦都在裏面,甚至自己也看不到、說不出,身邊人的說話,反令他們認為責在自己,是自己不努力促成問題的出現。

此外,有些親友會大夥兒探望患有產後抑鬱症的病人,卻反令病人壓力增加。李醫生說:「一眾親友傾談完畢後,病人的印象往往是:『我現在做不到,是我不好。』」然而,抑鬱的問題卻是由於她們的血清素化學物未回復正常。若服用恰當分量的藥,可以讓他們在一、兩個星期內放鬆。如藥物劑量不對,情況便會持續。李醫生建議:「只要陪伴她們一起逛逛街,經已足夠。當出現這種情況,家人也可以發短訊,鼓勵她們多休息,反而不必講太多。」

「海外知名的學府都知道,如要進入國內做研究,必先要找一些帶路人,而中大就擔當了這個角色。」

擔當橋樑角色
畢業於中大、研究在中大、又曾在中大任教,李醫生一生與中大結下不解緣。在與西方學府合作的經驗中,他更發現中大融中西文化角色的重要性。「中大發揮橋樑的角色,連繫東西:以在國內研究的經驗來說,中大歷史較悠久,又有中醫學研究所,不少西方學府如想到中國進行研究,都會選擇與中大合作。」李醫生就曾經走進中國廣州、上海、北京,以至山東農村做研究,同時,又有機會與哈佛、牛津、劍橋的學者交流。「那些學府都知道,如要進入國內做研究,必先要找一些『帶路人』,而我們就擔當了這個角色。」李醫生在畢業後曾前往英國劍橋受訓,其後更參與美國哈佛與中大的合作項目,身體力行,融滙中西。

回望過去,最令李醫生懷念的是,夏秋之夜,坐在崇基何宿門外藤椅乘涼,仰望夜空繁星的日子。「那年代,馬鞍山仍未有萬家燈火,生活節奏很慢。坐在那裏,正能感到自己真正『活在當下』。很多時,要停下來,透一透氣。」李醫生憶說。在繁忙的都市,生活逼人,讓自己放慢腳步,感受微風、靜聽蟬鳴,相信是紓解心靈鬱悶的好方法。

李德誠小檔案
1991中大崇基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5中大醫學院助理教授
2000中大醫學博士
2001至今哈佛大學社會醫學系講師
2003中大醫學院教授
2004至今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
2007至今中大婦女健康促進及研究中心兼任教授
2004-2007    國際產後抑鬱專業組織(Marce Society)執行委員
2007至今私人執業

知識點
產後抑鬱症(Post Natal Depression)是指有了嬰兒後患上抑鬱症。病者會長時間感到情緒低落,出現脾氣暴躁、疲憊、失眠、食慾不振、對身邊事情失去興趣,甚或不能應付正常生活的現象。10名產婦中,約有一人會患上產後抑鬱症。此症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或更長時間。 (資料來源:摘錄自衞生署健康教育資料科)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