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零年九月號

[回主目錄]

專訪:沈祖堯校長

新使命的夢想與挑戰
「我沒有別的可奉獻,除了獻出我的辛勤、血汗和淚水」—邱吉爾

新任中大校長沈祖堯在探討大學教育的價值和理念時,曾以邱吉爾這血與淚的宣言明志。

褪下了幾年前沙氏危機賦予的光環,今天坐在中大校長室裏的沈祖堯十分重視保存和發揚中大的文化和核心價值。他又以開放、信任的態度,從多個渠道與師生溝通。問他念茲在茲的中大夢想,他從容地說:「我希望中大畢業的同學能成為社會國家未來的棟樑。」擲地有聲的心願,未必需要激情澎湃的話語,反而從容不迫,才見寄望之深切。

承師訓作育英才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人生觀、價值觀的薪傳,在沈校長眼中,這些價值概念,能為同學人生定向,引領同學一生路怎樣走。自言在沙氏之後,對事業有不同觀感的沈校長承認,接任中大校長是希望作育英才,讓學生受他影響,原來這正是他在學時期受老師「一生行醫、兩袖清風」的行事作風所啟發。

沈校長希望能製造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讓老師覺得教學是值得的。所謂「值得」並不限於在實質上的報酬,他認為晉升只是其中一種方式。教育難以量化,也不是立竿見影的事,雖然校內對教學有一套全面的評估方法,包括由學生、其他老師以及課程參與者評價,然而,那些在課堂以外、與學生的教學交流卻是難以衡量,更是難能可貴。他常記掛在心的是:「大學要多找一些有理念、有熱誠的學術大師,並加以珍惜、重視。」因此,沈校長會讓老師進一步感覺到備受尊重與認同,而不單是金錢,學生的讚賞也是一種鼓勵,故他經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重視學生成長。

研究、教學二者表現未必有關,也不是互相排斥的。沈校長說:「有些人教學和研究都做不好!」事實上,大學撥款委員會(UGC)傾向根據研究和論文的數量撥款,這是過去十多二十年不爭的事實,但UGC已認識到問題癥結所在,沈校長有信心令人對中大刮目相看。

中大在中西文化匯合、融和上扮演一定的角色,
而她也是一所對社會負上一定責任的大學。
我曾說如中大(師生)能對人類福祉作出貢獻,
獲頒諾貝爾和平獎,那將是中大的一大成就。

視挑戰為求變契機
放在沈校長面前的有兩大挑戰:中大須設計各項配合334的課程,大學撥款委員會也要求課程須維持競爭力。簡言之,即課程須適當地改變,雖未必要試行新路向或新內容,但須「變得更適合社會(的需要)。」沈校長說。他舉例,334學制下,日後大學新生比前更加年輕,課程怎樣才切合他們的需要?這便是中大須考慮的問題。不過,他強調改變將是由下而上的,某些學科確有必要保留,而學系也自有選擇權。

「5間新書院與現有書院如何配合?」將是沈校長的另一大挑戰,而他則對中大書院制寄予厚望。他強調書院間須互相配合、協作而非競爭,他以新亞書院的通識課程把中國歷史列作必修科為例,重申各書院要「走出自己特色」。

特色與傳統,需要時間沉澱與摸索,9間書院須兼顧捐款人、院長、創校委員等人的理念,書院背景又各有不同,沈校長不會強行使各書院在資源、客觀條件等方面相同。他說:「牛津劍橋等知名學府轄下都有很多學院,它們的條件也不盡相同。牛津劍橋如是,社會如是,我希望中大師生能學習到,憑自己僅有的資源,發揮得最好。」

我希望讓人覺得
沈祖堯是一個有理念、
有堅持去辦教育的大學校長。

要在目前事事講求效益、「市場經濟」的制度下逆流而上殊不容易,沈校長傾向日後的基礎課程由學院推行,保留人文史哲等科目,他相信只要着重教學質素的控制,中大必有另一番氣象。

價值承傳 與時並進
沈校長形容中大是人文傳統極為深厚的大學,「我們都希望有些不可消失的價值與傳統能夠保持着,並承傳下去。」他認為8所大學之中,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此。「要放人文傳統在人力資源市場以至畢業生出路這些因素內考慮,從而取得平衡,並讓外界認同,殊不容易。任重,道遠。」

至於高等教育界的籌款文化,他又如何應對?引用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指出大學教育並不僅是着眼於多建幾幢教學大樓,着緊於財務穩健,而校長表現也不能單憑他籌募贊助經費的多寡而定優劣。

無論學術、宗教和思想,中大都是一所兼容並包的大學。

輕鬆茶敍 營造開放校風
沈校長在百忙中仍會撥出私人時間與同學吃飯,甚至邀請不同書院的師生到他辦公室茶敍閒聊,他笑指校長室內一張較大的圓桌正好作茶敍之用。他希望這些做法能延展至師生之間,透過這些輕鬆的交流,中大上下共同營造出更加和諧、自由開放的風氣。

他又鼓勵同學與校方要多溝通,並互相信任。透過多元化的渠道,包括facebook及博客(blog),沈校長希望進一步的溝通能消弭過去雙方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

沈祖堯簡歷
1983年獲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
1992年獲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頒授博士學位(生命科學),出任中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師
199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醫學博士學位
1998年晉升為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
1999至2010年6月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
2002至2009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症爆發期間,沈祖堯教授積極進行抗疫工作
2008年2月至2010年6月    出任逸夫書院院長
2008年獲委任為香港中文大學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
2010年7月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其他主要貢獻
沈教授為腸胃研究權威,他帶領15個亞太國家的專家自2004年起展開大腸癌篩查研究,擬定清晰普查指引,在亞太地區提倡大腸癌篩查,對篩查及預防癌症作出重大貢獻,他在2008年獲授美國防癌基金會桂冠獎。2009年,他憑其胃潰瘍出血治療的優秀研究,獲頒Marshall 及 Warren講座獎,此乃亞太地區腸胃科最高獎項。同年,他亦獲德國腸胃病學協會內鏡獎。

沈教授著作甚豐,曾在頂尖國際期刊發表超過680篇論文,包括十多篇刊於《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刺針》(Lancet)等國際權威臨床醫學期刊的論文,著作及編輯的書籍超過15本。沈教授在醫療服務及醫學研究上成就卓越,獲多項本港及國際獎項。

校長看校友 執着中大情
在沈校長的印象中,與其他大學校友相比,中大校友尤為特別。「畢業幾十年的老校友,還告訴我說他是新亞/崇基/聯合的。」說的是校友對母校的感情和歸屬感。

「最近一次去馬來西亞講學,乘便與當地校友飯敍,不料竟坐滿6、7桌!」

校友的特別,還在於執着,執着於中文教學、4年學制……沈校長十分鼓勵校友把着關愛母校的心,就中大的發展方向,踴躍提出意見,但他不忘提醒校友,畢竟中大已今非昔比,她與四分一甚至半世紀前所面對的挑戰大不相同,大家都應持開放的態度去面對,擁抱未來。

維繫校友,主要集中於百多個校友會的聯繫,校長說透過校友事務處、各副校長,以及老師整個團隊,他有信心繼續與本地或海外校友,維持密切聯繫。

執着風箏的綫,哪怕風箏飄得多遠,牽繫着的,仍是另一端的一份情。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