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零年十二月號

[回主目錄]

友問友答

陳志新 奮進與多情的背後
「千斤擔子兩肩挑」— 新亞校歌這句歌詞是中大人承擔社會責任的寫照。新亞書院校董及校友會會長陳志新(72 新亞經濟)身體力行,親身演繹新亞精神。

問:新亞校友會的市區會所開幕,這對校友會的發展會帶來甚麼轉變?
陳:校友在此聚會、舉辦活動,能發揮校友對社會的貢獻。過往礙於時間和地點, 較少搞活動。有了這會址,更能凝聚及團結校友。尤其是當校友退休後,仍可為母校作出貢獻。這個會所,不限於新亞校友使用,凡與中大有關、有價值的事,我們都歡迎,讓全部校友參與。
問:你在學時的新亞書院是怎樣的?
陳:我在學首兩年校舍仍在農圃道。那段日子,我們曾分別在農圃道和尖沙咀星光行分校上課,後期則有些課在沙田上。農圃道的校舍, 其實只有餐廳、籃球場、圖書館及圓亭等設施,校園很小。當年,政府給予新亞的支援並不多。書院縱然窮困,先賢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仍堅持辦教育的理想,甚至連師母張丕介夫人都曾典當首飾來支持書院運作!他們那種奮鬥的精神,堅持履行作育英才的社會責任,對教育的理想與熱誠,我們這些前期的畢業生感受猶深。
問:你怎樣看新亞精神?
陳:新亞精神見諸於新亞校歌。我最喜歡「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這兩句歌詞。它教導我們, 其他因素並非成敗的關鍵,最重要的,還是靠我們自己奮鬥。別人慷慨給予的,與自己奮鬥爭取來的,滿足感與價值完全不一樣。我們一群新亞人一起旅行,不記得其他歌詞,只好唱新亞校歌。
問:你認為新亞人有甚麼特質?
陳:新亞人不必「困乏」,卻特別「多情」。因為,你不多情,你就不會做這麼多事情;你不多情, 就不會有力量追求自己的理想。對她(母校)有感情、有理想,才會堅持,才會「無中生有」。
問:大學及書院生活,對你日後創業, 以及事業的發展有何影響?
陳:除了奮鬥之外, 我讀的經濟學,有兩項基本原則同樣對我影響至深:一、資源、時間有限,我們要把有限的資源、時間發揮最大效用;二、慾望無限能形成推動力,促使我們上進。我們不會滿足於一個目標,當達到了一個目標,會再做好一些,再去追求更多,有這種精神,我們才會再進步。
問:有甚麼動力使你投身參與校友會工作?
陳:與眾共樂。財富擱在一處是沒有用的。做公益事務, 對自己無損,對別人有益, 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我現在有參與包括東華三院等公益事務。與眾共樂最令人愉快,既然財富是由社會賺回來的,取諸社會,也應用諸社會。
問:你對公益事務有何感受?
陳:東華三院的不少總理都有人文關懷精神,這亦與新亞精神十分接近。東華三院今年踏入140周年,重閱當年的資料,教我感受到,當年東華三院無私幫助貧苦大眾,幫助海外華工落葉歸根, 實在很偉大、很有心。我能參與他們的工作,實在饒富意義。
問:你對中大校友,以及在學的學弟妹有甚麼期望?
陳:我認為校友若有所成,應多回饋母校。新亞校友會市區會所開幕之後,我們特別呼籲各位新亞校友加入校友會(網址:http://www.naalumni.org),將新亞書院獨特的精神價值,推廣予社會大眾。在大學所學到的知識可能與社會上的實際情況分別很大,因此,校友與在學的學弟妹都要不停進修,不應只沉醉在象牙塔中,而要適應世界的轉變, 吸收各種新知識。

後記
凝聚•共樂
我們與陳志新的訪問在新亞校友會市區會所進行。在訪問的個多小時裏,陳志新一呼百應,先後聚集了多位中大校友一同參觀新會所,少不免又敍舊一番。與一眾校友短短的傾談,讓作為新亞一分子的筆者親身感受到陳志新所說的那份「與眾共樂」的喜悅。「多情」讓我們共聚、讓我們分享。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