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零年十二月號
[回主目錄]專題 中大創研青年軍
王蘭 仁心 創意 健康藍天
所有生命都由微小的細胞組成。細胞看似卑微,其實自有其偉大之處。王蘭透過研發單細胞藻類微藻,在再生能源這個偉大課題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與位置。
原任職呼吸科專科醫生的王蘭在10年的行醫生涯中,可謂見盡了空氣污染對病人的摧殘。眾所周知,胸肺病大部分都與空氣質素有關,一些三、四十歲的年輕女病人被化療電療折騰,更令她惋惜。「年輕母親遽然逝世,遺下了沒有媽媽的子女,總教人心痛。」她覺得當日自己只能做一些「水來土掩」的工作,而非治本的長遠大計,遂希望為潔淨空氣做點貢獻,而她就選擇了微藻。
王蘭覺得微藻「頗有趣」,從她口中得知,研究由微藻提煉出生物燃油的成果,也像是她漫不經意中「玩」出來的。談到滿足感,她還是說「學到新知識,頗有趣!」對一個像王蘭這樣行事謹慎的人來說,「有趣」和「玩」原來會迸發出創意的火花,而且成就一番事業。
人縱笑痴 我自嘗試
與很多初創業者面對的困難相同,從事研發的王蘭說困難仍在資金及財務的壓力方面。以她的專業資格和付出來衡量,大部分人的評語是做的事雖「很有理想也很厲害」但卻「有點笨」。不過,成就大業者,誰不曾被人笑痴?王蘭說:「現在仍處草創階段,不見回報,可謂如履薄冰,但只要認為是值得的話,想試便要去試。」在研究和心態調整以外,王蘭惟有頻寫計劃書,積極向創投基金介紹,從而希望吸引更多資金投入公司。
自謙為創業新丁的她相信,凡創業者均須富創業精神,更要不斷革新、進步,才能得以用創新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所遇到的問題。像微藻從培植到收成各個階段,她都會遇上不少難題,王蘭會嘗試用具創意的解決方案。至於靈感?原來她愛從發現頻道(Discovery Channel)的電視紀錄片中捕捉繆斯,再發掘資料。
投身科研 最大滿足
環保會講「轉廢為能」,廢油轉化為燃油,台灣早有經驗。王蘭在台灣也曾試用由微藻提煉出來的生物燃油,發現它比廢油潔淨、質素不但較佳,也較易控制,供應來源亦相對穩定。「我感覺到自己的車喜愛那種油!」說時仍難掩當天的雀躍。她稱微藻這類生物柴油完全適用於現時路上行駛的柴油車引擎,至於普通汽車如私家車等,透過特定配方,這類柴油同樣適用,車主不必為此另買新車。王蘭還透露,美國空軍已投放逾10億美元研究微藻原油作為戰機燃料的可行性。
自言性格保守膽小的王蘭批評政府不夠大膽接受新事物。她稱生物燃油不但有利環境,也不必大費周章改基建、換新車,只須沿用現時汽車已可以,她不明中、台接受而港府不接受的原因。
研究生物燃料也是王蘭發掘自我潛能的過程。她在實驗室,甚至家中露台自行培植微藻,親手種,用自己的方法栽種,赫然驚覺意念可行,假設成真,那個經驗至今難忘。正如她說:「一步步走出去,從未想過會有不做醫生的日子!」可見連她自己也感受到自我蛻變的奇妙。由兩年前想起要申請專利,到今天正在撰擬申請第二個專利,王蘭笑言過程竟與大學時做論文相類似!她相信涉足的領域愈多,自己的眼界和知識範疇便會愈擴闊。
「科研成果要走出實驗室,從實踐中驗證是否真正有用。不能幫助人類改善生活,科研的意義便不大。」
談到個人對科研的期望,王蘭坦言,科研並非象牙塔,它要對人類生活,甚至對全世界都要有貢獻。她說:「科研成果要走出實驗室,從實踐中驗證是否真正有用。不能幫助人類改善生活,科研的意義便不大。」在研究微藻生物燃料之餘,王蘭也涉足游離基與抗氧化物的研究。
人傑地靈 一情牽繫
提起母校的一些人和事,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在沙氏期間的表現,令同在威爾斯醫院服務過的王蘭感到很大的鼓舞,與有榮焉。
在王蘭眼中,中大是一所人傑地靈的學府。她還記得有次經過富爾敦樓的紀念品店,看到一個很特別的溫度計,自己正為推敲它的設計原理而看得出神,沉吟間,看店的老伯輕描淡寫地捎上一句:「還不是阿基米德」!
閒時在家中栽花的王蘭熱愛大自然,而中大校園又多樹木花卉,故她常回母校閒逛,尤其是中大中藥園,更令她流連忘返……走完了一段池旁路,最後,王蘭不忘鼓勵校友,如真有創意,不妨鑽研一下其可行性,並由合作開始,將創意發揚光大,實踐抱負。
知識點
微藻(Algae)
藻類有30萬種之多,它利用光合作用的效率非常高,微藻為單細胞藻類,屬低等植物;它繁殖快,培植周期短,脂類含量比其他油料作物如玉米和油菜等要高,把它轉化為生物燃料的效率也最高,故被認為是目前最有開發前途的生物能源之一。王蘭正集中研究其中10至20種藻類。
王蘭小檔案 | |
1999 | 中大聯合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 |
1999-2009 | 歷任多間醫院呼吸科專科醫生 |
03/2010 | 參加科學園生物科培計劃,在香港成立瀚譜(Ecophyton)全球的營運及研發總部 |
07-08/2010 | 瀚譜先後於英國、台灣設立分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