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零年十二號

[回主目錄]

特稿

心傳廿五載 逸夫慶銀禧
逸夫書院踏入25周年銀禧院慶,正標誌着這個「小伙子」已整裝待發,懷着心中熱誠,投入社會,貢獻世界。「逸夫書院,一字記之曰:『心』。」中大逸夫書院院長陳志輝教授一語點出了逸夫人四分一世紀以來共同建立的核心價值—以心實踐書院院訓「修德講學」。

陳教授說逸夫是一個有「心」的書院:「由校董、校友、老師、學生,上下都盡心而為,充分體現『修德講學』的精神。」他進一步闡釋院訓的意涵—「修德」是指對社會應有的德行;「講學」,則是指學習,即學生的主修科目而言。「在我們看來,學生成長,除了學識外,品性亦非常重要。我們在成功背後,更要有靈魂與愛心。」陳教授強調逸夫「以德為先,學問為輔」的宗旨。他期望,學生能成為未來社會的領袖,感應全世界。正是這個理想,讓逸夫人着重以人心為己心,關懷別人。

五大支柱 修心為首
以重視個人德行為先的宗旨,亦見於書院提倡的「五大支柱」之首—「正心修身」。以下這個感動人心的逸夫小故事,正能印證這一點。那年,梁裕龍(97醫學科學)正唸大學二年級。那天,大雨傾盆,正要由本部趕往崇基上課,沒有帶備雨傘的他,焦急地在仍未有避雨篷的校巴站候車。等候多時,滂沱大雨仍未有竭止之勢,一輛私家車緩緩駛至,停在濕透的梁裕龍跟前。這時,車中人主動調低玻璃,向梁裕龍說:「同學,你是否要到火車站?我載你,快上車吧!」早已被大雨淋得不知所措的梁裕龍,旋即鑽入車中,順利到達崇基上課。雖已事隔十多年,那位熱心人的無私幫助,那刻的溫暖,仍常縈繞在梁裕龍的心頭。「當年那位熱心人,正是陳志輝教授。」梁裕龍微笑着說。

直至近日,梁裕龍當上校友會會長,他才重提舊事,與陳教授「相認」。陳教授聽後笑說,自己早已忘了此事。「老師的教誨言行,一點一滴,我們都會銘記於心。」梁裕龍肯定地說。他認為,正如院訓「修德講學」所言,德行是可以承傳的。陳教授那天關懷學生的「小事」,替梁裕龍種下要幫助別人的種籽,其後他也身體力行,積極回饋母校、回饋社會。身為本年度的「傑青」,梁裕龍這一席話,實在別具說服力。「推而廣之,不論是貧窮問題、宗教、種族等爭端,其實都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以心融化隔閡,解決問題。」梁裕龍說。以「心」關懷別人的精神互相感動、傳揚,突破人際關係,進而關愛社會。

服務社群 心之實踐
「服務社會、放眼祖國」亦是書院的第二、三支柱。自沈祖堯教授在任院長期間,更進一步實踐這理念。「在2008年,四川地震之後,沈教授曾三度帶隊與同學一起前往北川服務,捐獻物資、為當地人進行身體檢查、與孩子練習英語等。」逸夫書院院務主任簡麗嫦解釋說。陳教授也補充指,本年度獲得「最佳社會服務獎」的同學,亦可印證此理念。那組逸夫同學,每一個星期六,都到塔門探訪長者,累積計算,達到340小時之多,因而獲頒獎項。他們在周會上向500名同學、老師及嘉賓分享服務的所見所感,聽長者憶述年輕時的種種經歷,年長時親人都不在身邊的慨歎,那份孤寂與無依,令在場師生都感動不已。「這計劃始於一位熱心校董的捐助,支持同學投入社會。活動到底令長者、服務的同學,還是在禮堂聽分享的500人得益?可以說,最終是社會得益。」陳教授總結說。

除了對社會、國家的承擔之外,逸夫的第四、五支柱是讓同學具有「國際視野」之餘,身為地球公民,也要「愛護環境」。陳教授說:「在全球化發展下,香港不能獨善其身。香港人應善用自己的優勢,將中國帶到全世界,同時,也應將世界帶入中國。」訓練同學明白香港的定位,由此思考如何貢獻世界。

以心看待 勇於改變
回顧過去之餘,陳教授同時展望逸夫的未來發展:「25年來,第一支柱已初見成效,第二支柱也漸見規模。未來,我們開始發展第三、四、五的支柱,構思不同支柱之間的相互關係。例如,考慮在中國關心社會、保護環境,又或是在海外地區正身修心等。」這些靈活組合,正體現逸夫革新求進、不拘一格的特色。

凡事以「心」看待,勇於改變現狀,不囿於傳統,也可見諸逸夫活動。在書院年度四大活動中,最為熟悉的,莫過於Shaw Lane(逸夫里)。每年10月,有上千人參加這項由學生團體一手組織,以歡迎新生的盛會,各種文娛藝術表演,共六、七十個攤位,百花齊放,同學不論書院,都聚首一堂。自製手工藝、食品、「Big Hug」皆見同學迸發的創意。活動吸引的,不只是老師、學生,也帶來了不同年代的校友回來一同參加。「沈校長當年也曾在Shaw Lane台上唱歌!」陳教授笑說。院方甚至鼓勵同學發揮創意,Shaw Lane「沒有界綫」的特色,體現着書院精神,而由陳教授今年首辦的「志輝有約」,定期與同學會面,每次加入三數位老師,一起天南地北,也是沒有界綫的交流。書院上下,共融一心,由此可見一斑。

人改變人 心改變心
要談逸夫的成就,陳教授直言:「一個25歲小伙子的成就,就是已想到自己的路,明白到自己的人生應往哪裏走。目前,逸夫正處於一個『待發』之時,把定下來的方向演繹出來。」他指出,能夠有一群忠誠的校友肯參與、肯投入,正是書院成功之處。「不少校友已畢業了差不多20年,部分曾致電給我,問逸夫需要甚麼幫助。這就是我們的成就。」陳教授那份喜悅、欣慰之情,溢於言表。此外,熱心的校董,在各方面給他們意見及支持,使逸夫上下可團結一心,開拓未來。

適值逸夫銀禧院慶,問陳教授有甚麼期望?陳教授再三強調:「我們需要校友參與!凡參加過社會服務的人都知道,要『有錢、有心、有時間』,三者之中,有錢不難,但時間卻更為珍貴。我們需要人來改變人,以心改變心。」真誠鼓勵校友奉獻出時間之餘,陳教授不忘呼籲校友參加1月14日舉行的書院銀禧晚宴,並支持購買書院慈善獎券,所有收益將用以支持學生的社會服務及考察學習等方面的需要。校友會會長梁裕龍也藉此機會,呼籲一眾逸夫人,趁這歷史性的盛會,回來一起幫助書院不斷向前發展。

逸夫大事記
1985邵逸夫爵士慨允捐款一億一千萬港元予香港中文大學,以成立第四所成員書院。大學校董會議決,命名新書院為「逸夫書院」。邵逸夫爵士亦惠允任書院創辦人。
1986香港立法局於7月30日通過「香港中文大學(宣布成立逸夫書院)條例」,賦予逸夫書院法定地位。
1987書院於1月12日在校園建築工地舉行奠基禮。書院校董會通過以「修德講學」為院訓。
1988校董會亦通過書院院徽的設計圖樣及院色。
1989第一學生宿舍啟用,宿位580,男女生約各半。
林聲翕教授為書院創作院歌。陳佳鼐教授與劉殿爵教授合作為院歌填詞。
書院校園建築竣工,行政樓文瀾堂啟用。書院辦事處遷進新址。
1990書院首屆畢業生共64人獲授學位。
1992大講堂正式啟用。
第二學生宿舍落成啟用,有宿位289個。
1996位於環迴路北的書院網球場落成啟用。
1997書院校董李和聲先生捐贈巨款予書院,自學資源中心遂命名為「李和聲自學資源中心」,以誌善舉。
1998李世綸堂捐贈巨款予書院,第一學生宿舍遂命名為「國楙樓」,以誌善舉,並藉此表彰該堂對教育事業之熱忱。
1999書院設立「輔仁中心」,以紀念榮輔仁先生並誌榮氏家族捐贈巨款之善舉。中心為書院師生提供活動及聚會場所。
2000書院蒙邵氏基金會捐贈100萬港元,成立「香港邵氏基金會學生貸款」計劃,資助清貧學生。
書院校董林健忠先生捐贈巨款予書院,電腦室遂命名為「林健忠電腦中心」,以誌善舉。
2001第二學生宿舍擴建工程完成,新翼啟用。書院籃球場建毗連第二學生宿舍,蒙書院校董馮兆滔先生捐助興建費用。
2002逸夫書院中草藥園圃落成。園圃蒙大中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捐款興建,故以該公司產品「草苓香」命名,以茲紀念。
書院師友計劃成立及展開活動。
2005「守仁雅座」開放使用。該露天茶座位於國楙樓平台,蒙書院校董陳守仁博士資助建造。
2006為感謝書院校董車越喬先生慨捐巨款支持書院發展,書院將大講堂展覽廊命名為「越喬藝廊」。
由刻有歷屆畢業生名字牌匾組成的校友徑揭幕。
2007獲校董會副主席李和聲先生捐款支持,原「李和聲自學資源中心」改建為「李和聲香港歷史中心」,存放本地歷史文獻,推動相關研究。
書院樂隊室落成,為中大唯一的樂隊室。
2008書院院長提出書院口號「臻善存德 居高懷仁」,與院訓「修德講學」互相呼應。
2009文康設施空間重組及裝修工程完成,提供新的室內運動場。

銀禧院慶慶祝活動
日期活動地點
2010年
9月11日社會服務:「光明行動」接待視障人士參觀逸夫書院逸夫校園
10月7日環Shaw行逸夫校園
10月14日逸夫里逸夫校園
10月25日大講堂翻新工程竣工慶祝會逸夫書院大講堂
11月10日孫中山像豎立儀式逸夫校園
11月12日嘉賓講座—梁振英
題目:確立願景,收窄分歧,凝聚共識—政治領袖的責任
邵逸夫堂
11月28日逸夫書院校友日逸夫校園
11月24日至12月19日    校友珍藏展覽逸夫書院大講堂地下大堂
2011年
1月5日「逸仙樓」命名儀式、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逸夫書院大講堂
1月14日逸夫書院銀禧院慶典禮逸夫書院大講堂
逸夫書院銀禧晚宴港島海逸君綽酒店
逸夫書院銀禧院慶紀念特刊出版及錄像推出
1月19日邵逸夫爵士傑出訪問學人講座—哈佛大學Harry Lewis教授
題目:Civic Edu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Era
逸夫書院大講堂
4月20日吐露絃歌粵曲籌款晚會邵逸夫堂
7月20 - 22日國際青年領袖論壇
主題:Reshaping the Post-crisis World Order
逸夫校園

銀禧院慶活動詳情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www.cuhk.edu.hk/shaw/ 查詢電話:2609 7363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