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一年六月號

[回主目錄]

特稿

以話劇傳講歷史 校友借致群言志
今年適值辛亥革命100周年,相關的紀念活動在中、港、台等華人社會相繼推出。在香港,一群熱衷於戲劇的中大人—致群劇社(下稱致群)亦全情投入,以「斜路系列」來紀念幾被遺忘的歷史人物,歌頌曾為革命捐軀的一眾烈士,肯定香港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地位。

「呯……呯……」兩聲冷槍劃破寂靜夜空,中環結志街普仁里2樓的斜路上,創辦輔仁文社的革命先驅楊衢雲被刺。1901年,香港仍為殖民地,一群香港的基督徒密謀成立「大明順天國」,再次起義。熱血青年周慕生無懼殺身之禍,向兄周伯鑾痛陳革命理據。這個正是致群劇社筆下《斜路黃花》所演繹的故事。

革命先烈的崇尚精神
在革命草創初期,中上環一帶是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活躍之地,在迂迴曲折的斜路上,既有激進的革命黨人夤夜聚集,議論時政;亦有溫和的士紳上坡落斜,游走於東華東院及保良局之間,處理華人社會大小慈善事務。致群劇社藝術委員會委員張秉權(70新亞中文,75研究院中文,82教育學院中文,99研究院中文博士)分享創作意念說:「其實清末之際,有些人認為仍未腐敗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但社會總要有人作先鋒,哪怕是破壞了現行的『整體利益』和『主流價值』……這些革命先驅正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正因如此,致群嘗試帶出歷史上幾被遺忘的一群,歌頌他們為國獻身、改革社會的崇高精神。

致群放棄描寫革命上轟轟烈烈的大人物,反而寫下「大明順天國」這段名不經傳的失敗起義,目的是想透過小人物的自強與掙扎,令觀眾產生共鳴。「我們責任是把歷史看得深遠,表揚社會上提出異議的先驅,長遠而言,其思想有助社會發展……肯定先驅的貢獻乃致群的『人文精神』。」致群的藝術委員會委員張華慶(75聯合工管)總結說。由故事角色之間的爭辯,能夠讓今日的80、90後青年對香港社會有所反思、有所共鳴,關心香港的未來發展。回顧致群走過的路,藝術委員會主席方競生(73新亞社會)補充說:「除歷史劇之外,致群早期亦曾演過有關艇戶、貪污等時事題材,運作很有學術性與社會觸覺……『戲以載道』。」這種透過戲劇反思社會現況的精神,亦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

香港人歷史劇
正如歷史系講座教授梁元生曾說過:「(《斜路黃花》)是一齣香港人的歷史劇!……讓香港人和香港地走上近代革命的舞台,擔綱演出,當然叫香港人心神雀躍,咸表認同;與此同時,該劇也切切實實地讓香港人反思港人的政治身份及國族認同問題。」透過重新發掘香港鮮為人知的一段歷史,有助港人重塑「香港人身份」,尋找身份認同。張秉權解釋說:「(我們)可透過戲劇製作的過程來尋找香港人身份。所謂『一方風土,養一方人』,只有香港這特定的時空,才滋養到這類香港的革命先驅。……『香港人』既可是純粹的經濟人,也可以是革命烈士。透過戲劇,我們把他們放在應有的位置,讓他們不致被歷史遺忘。」這段歷史,同時亦點出香港在革命史上的重要位置。

一連三齣「斜路系列」(見下表),都與在香港發生的革命活動有關。為把這段歷史重鑄在港人心中,致群的藝術委員會委員白耀燦(75崇基歷史)更特意加編《風雨橫斜》獨幕劇,在本港20多間學校巡迴演出,並將於下學年向全港學校派發相關教材套。再配合多元化的中上環結志街、普仁街等「史迹遊」,把冷冰冰的史迹徑重新注入生命,「把戲劇回歸歷史」,並帶到學校之中。至於未來,致群將延續辛亥革命的斜路系列,加入80後青年參與劇作,薪火相傳,讓青年人發揮對歷史、對社會的人文關懷。

致群劇社簡介
致群劇社成立於1972年。「致」語帶相關,一方面有「羅致」人才的意思,亦有把劇作「致送」予社群的意思。創社成員主要為中大畢業生,以「團結友愛,切磋劇藝,加深對社會人生之了解」為宗旨,積極參與各項戲劇活動。近40年來演出劇目逾70個,創作劇、翻譯劇及改編自文學作品的劇本兼備,演出內容較具社會氣息,希望從戲劇探討人生路向,故廣受文化界、教育界之歡迎及支持。

節目預告

中西區區議會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辛亥、風雨、香江情》
2011年7月3日(星期日) 下午2時30分及晚上7時30分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簡介:是次演出由中西區區議會贊助。透過數段以中西區為背景,以革命為主題的短劇、演後座談會、小型展覽和派發資料豐富的單張,讓中西區市民和學生了解辛亥革命和中西區的關係。
詳情:http://www.amitydramaclub.com
查詢:amitydrama2009@yahoo.com.hk
電話:9275 4054(卓先生)

致群劇社紀念辛亥革命百周年話劇--「斜路系列」*

劇目簡介
《無名碑》紀念清末革命先驅楊衢雲生於香港,死於香港的故事。成立輔仁文社之後,楊衢雲與孫中山共創興中會,與黨人策劃廣州起義,其後被刺於中環結志街寓所。
《斜路黃花》故事以一群在港的基督徒無懼殺身,以本港在1903年策動的「大明順天國」革命事件為主軸,講述中、上環的斜路上段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風雨橫斜》
(獨幕劇)
1901年退休牙醫關元昌七子關景良與孫中山是同窗及宿友,常與革命黨人「四大寇」為伍。在一個多事的晚上,促成關元昌父子「剪辮」的念頭。

*參與製作以上3劇的致群中大人主要包括:白耀燦、方競生、張秉權、張華慶等。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