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一年六月號

[回主目錄]

專題:退而不休

白耀燦 擁抱舞台 光輝延續
對白耀燦(75崇基歷史;78教育學院歷史)來說,退休僅代表着工作性質的轉變,由學校轉戰演戲、創作及戲劇教育,以至提筆寫書,在這段黃金歲月,他的生活更見多姿多采,樂以忘「休」。

埋首於各類歷史資料,在當中找尋靈感,創作、編劇。筆下所寫雖非經典轟烈的大人物,但重新把平凡小角色的故事搬上舞台,由小人物身上看見當年活生生的社會面貌,以小見大,從點見面,往往有另一番有趣體會、另一番共鳴。

白耀燦的劇作讓我們知道,看歷史不一定看大人物,從小人物身上,也可看到很多值得欣賞、受人景仰的動人故事。「其實,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社會上每一分子,在歷史洪流中,都有其角色、有其位置、有其份事,我想藉着這些小角色帶出:『以小見大,從點見面』的體會。」白耀燦說,歷史由此變得人性化,而不是冷冰冰的。過去已死的人事物,並不是塵封了的過去。重新演繹歷史故事,讓每位觀眾都能在歷史小人物身上,感到趣味盎然,這是白耀燦對戲劇的期望。

與教育結不解緣
早在小學階段開始,白耀燦與聖類斯中學結下40年不解之緣。在崇基畢業後,他回母校任教,30年來誨人不倦,至最後任職副校長,在母校80周年校慶日榮休,為教師生涯畫上圓滿句號。「面臨教育改革,學校需要預早部署,接任同事能早些開始計劃,對學校的延續性也有幫助。」心繫母校福祉的白耀燦說。即使提早退休令自己有一番掙扎,他最後仍毅然作出決定,其後更發現這決定實為明智的:因為可讓自己有機會從戲劇的歷史教育層面支援教育改革。

體現劇中人思想
剛奪得本年度「第三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男主角的白耀燦自言對演戲的興趣,早在唸中學時已經萌芽。他猶記得在中五那年,與同學在畢業惜別晚會上演出獨幕劇,有位「音響發燒友」的同學,帶同名貴音響設備配合演出。為防音響被盜,同學們遂決定,在演出前一晚在禮堂守護音響。「那晚我睡在台板上,感到整個舞台就是我的天地!在舞台上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吸引台下觀眾。演員引領着台下觀眾,沉醉在劇中天地。此時此刻,以我為王,那時很感受到戲劇的力量。」說時,彷彿就散發着舞台王者的姿態。

由於當年聖類斯中學只提供理科,於是白耀燦轉校至新法中學攻讀中六文科,也令他有機會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演出。當時演出的劇目是《前程》,白耀燦是與後來成為A-Go-Go小姐(跳舞比賽冠軍)的沈月明做對手戲,演活調戲沈月明的「畢老五」角色,並獲《華僑日報》讚賞,令他深深感受到戲劇的動人之處:「我不是畢老五,但我卻能演活畢老五……戲劇動人之處是,我不是你、我不是他,但我在台上時,我就是你、我就是他,這比其他藝術範疇或其他文學範疇多了一步。」白耀燦認為,演員能走進角色,這種「演繹」,不只是認識、不只是體會,也不只是體驗,更是「體現」劇中人的所思所想,這就是戲劇最獨特、最迷人的地方。

白耀燦坦言,家庭背景對他影響至深。他在華僑家庭長大,爸爸十分愛國,新中國成立之後,是首批回國建設民族工業的實業家。其後經歷「三反五反」,他在白耀燦歲半時去世。除爸爸之外,大姊同樣愛國,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在大躍進時,她雖已懷孕,但為見親人一面,不惜腹大便便,偷渡來港,其後又挺着大肚返回內地。家人見國內政局不穩,勸她不要回去,但她卻說:「裏有我的家庭、有我的丈夫、有我的國家,所以我一定要回去。我只是惦念着你們,才回來與你們一聚。」這份愛家、愛國的情操,令白耀燦留下極深印象。他更說,未來的心願是把這段近百年來的華僑歷史搬上舞台,以紀念這些血淚故事。

「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社會上每一分子,在歷史洪流中,都有其角色、有其位置,我想藉着這些小角色帶出:「以小見大,從點見面」的體會。」

想當年浪漫情懷
回想在崇基的日子,白耀燦說,最慶幸的是見證了聯合、新亞遷入馬料水的日子。大學1年級時,他還要乘火車到尖沙咀星光行上課,當年3間書院各有獨立的書院生活和校舍。2年級時,他以交換生身份赴美留學,自美國返港後,兩院才陸續搬到沙田,他見證了中大的成長。「在崇基第一年,那時附近還有村民來學校賣魚旦粉、紅豆粥。我住在應林堂,當聽到火車聲才出門趕車,抄捷徑到火車站。如火車剛開,還可以一個飛身,抓着扶手上車呢!」形容得繪影繪聲,白耀燦彷彿回復了當年矯健的身手。

要數最難忘的時刻,當然又與戲劇有關。大三時白耀燦參加級社戲劇比賽,改編法國《小王子》演出。劇情說小王子在星球上有朵花,那時崇基山頭還有「木玫瑰」,他在山上採花後,就噴上紅色當作紅玫瑰。「在綵排時,我把木玫瑰放在系室之中。晚上,當月光透過磨砂玻璃映入系室,木玫瑰的影子投射在玻璃之上,與心儀的女同學一起看到這樣美麗的影像……就只這樣,大家沒有下文了。」數十年如歌歲月,花影依舊;伊人無覓,浪漫長在心頭。雖然最後未能與那位女同學「開花結果」,但那刻浪漫,白耀燦至今難忘。

白耀燦看退休
白耀燦認為理想的人生是自我實踐、自我完成的。幾十年前,說退休好像說是人生遲暮,但今天的「退休」,在生活上可能比之前更燦爛更豐盛。他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人也有「恩賜」,只不過他的恩賜可能在戲劇方面多一點,可能在寫劇本,也可能在演戲……有些人可能勝任於默默地做統籌、聯繫的工作,有人做旁觀或提點的工作,每人總有恩賜。人生的理想是,不要埋沒這份天才或恩賜,把它壯大滋養,使自己完備。

白耀燦小檔案
1975崇基學院歷史系文學士
1972-73美國加州赤域大學(University of Redlands,崇基學院交換生)
1978中大教育學院教育文憑
1979-80國際扶輪社年度學人(Rotarian Scholar),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國際研究院進修
1978-2008聖類斯中學教師、副校長(2000-2008)
2008退休
2011第三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男主角
歷年來參與編劇、導演或主演多齣舞台劇如:《約伯的故事》、《武士英魂》、《瞿秋白之死》、《袁崇煥之死》、《中大人家》、《搭枱》、《斜路黃花》、《風雨橫斜》、《哥本哈根》等。
著作包括:《口語才藝》、《台上鄉魂,台下硝煙—朱克訪談錄》等。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