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一年九月號

[回主目錄]

專題:家長教育

陳漢森 摸石過河 家校互補
談對下一代的栽培,有逾30年教學經驗而又有一對20多歲女兒的陳漢森(77新亞哲學)可謂是最佳人選。他看到了家長老師的互補性,更建議一起摸石過河,直至湍河彼岸,才能驗證「渡河」不只一種方法,而且也因人而異。

有個女學生告訴陳漢森說自己是同性戀者,他雖對此持開放中立的態度,但畢竟那並非社會主流,惟有輕描淡寫地回應:「是嗎?我可否見見你的戀人呢?」陳漢森的處理方法是:不要太快否定年輕人的行為和決定,給予時間,讓他們自行考慮。

少年心底夢在成人眼中,有很多都是荒謬或色彩過於絢爛的。陳漢森指出,家長教師都為10年後社會將變成怎樣而徬徨,也為下一代的適應而焦慮,但據他30年的觀察,個別下一代「有成就」並非有簡單的方程式:條件雖同,但難保成就一致;你可以,不代表他能夠,其中學校、社群、國家等元素更在不同層面發揮着千差萬別的作用,更何況怎樣才算「有成就」?

子女平淡更愉快
陳漢森指出現在的家長很想子女脫穎而出,是以才藝學業自小栽培,重視之餘又患得患失,只要子女表現未盡如人意,便動輒指罵為「蠢」。更有些自信心強的中產家長,稍有學歷就當自己是專家,常自以為是,每覺自己所想的便是理想,甫看到成功例子便趨之若鶩,爭相仿效;常為子女一時的表現而牽動情緒:太快開心,太易失落……陳漢森反問一句:為何不可以讓子女平淡一點?他提醒家長,人生是長途賽,須知道挫折失敗是常態,為何家長偏「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平淡人生,有時還會更愉快。

世界處於變動之中,倍令家長教師無所適從。覺得家校合作失去效能的陳漢森說:「摸着石頭過河。」那是指「自己執生,自己走位」,意思是有能力的家長與老師應發揮互補作用,好好合作去栽培下一代。

好品德一生受用
「互補」在陳漢森的理解是,學校做得不足的地方,家長想辦法配合;家長不足,則應主動尋求學校支援。不過,子女品德、生活上的基本技能便不宜「外判」予學校。陳漢森認為,才藝學術原來永不太遲,但生活習慣、禮貌、品德、健康等一生受用的特質,卻應由家長協助子女好好培養出來。

就不少家長對「名校」的迷思,陳漢森直指那只是一種虛榮。一些來自名校的插班生告訴他,名校優勝劣敗風氣盛,對處於弱勢的同學有不少精神上的凌辱,家長是否真的希望下一代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和成長?他個人認為,在非名校的學習環境中成長,同學間較少不必要的競逐,有助孩子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

主、副修都是學生會
中大又曾予陳漢森一個怎樣的成長環境?自言受周錫輝、鄭海泉的影響,陳漢森在中大的歲月,都在「關心社會,以行動救世」中度過,每月總有一、兩次示威行動,他形容那是人生轉型期:義無反顧地休學一年,歷任73、74兩屆新亞學生會會長。中大學習生涯果然像他所說:「主修學生會,副修也是學生會。」首批在圓形廣場貼上的大字報不少都出自他手筆,陳漢森頗為自己能在校園寫下的青春熱血而自豪。當激情稍靖,陳漢森還記得大三、大四時,站在走廊等待李天命老師向他問難的雀躍。當年李天命教他符號邏輯和分析哲學,李與唐(君毅)牟(宗三)兩位先生的作風迥異,卻能幫陳漢森「開竅」,讓他放下了不少思想包袱。他還記得李天命教授說過:「讀一本書如果令你難以明白,那是作者的水平低,快丟下它,不要浪費時間!」

「摸着石頭過河」是指「自己執生,自己走位」,意思是有能力的家長與老師應發揮互補作用,合作好好栽培下一代。

與很多中大校友一樣,中大給陳漢森最珍貴的回憶還是同窗情誼。陳漢森以新亞校歌「趁青春結伴向前行」一句作為當年的寫照。他解釋,校園歲月是同學間最真誠相待的日子,不但早有互信的基礎,還能接納對方的不完美。即使未能結識到志同道合的知己,也能認識到許多特立獨行的人,從而擴闊視野,這些都對他的人生路有很大的影響和啟示。

陳漢森忠告校友「生活簡單就是美」,不妨多想想予子女愉快而有意義的人生。「起跑綫」正如校園路徑一樣,哪裏都可以開始。

讓子女自行嘗試 父母作伴
陳漢森認為,青少年期的子女會有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判斷,父母不宜以其固有的威嚴,泰山壓頂般,逼令子女接受。他舉日常乘巴士的例子作解釋:有一次,他與女兒在巴士站候車回家,女兒混淆了巴士綫,還以為抵站的車會途經住所,堅持上車,陳漢森也不爭拗,更不「命令」她下車,卻欣然陪她乘一程「不能回家的巴士」。後來女兒醒悟,愕然問他:「為甚麼你不阻止我?」「我只想與你在巴士上多聊一會而已。」淡淡回應換來父女更親厚的關係。只要不是「不歸路」,即使明知是錯,陳漢森都願意陪伴子女嘗試,甚至陪着她一起犯錯。他相信,只有這樣親子之間才更能溝通,否則,說甚麼大道理也不管用。

陳漢森小檔案
1977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文學士
1981至2010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中史、中文及通識科教師
2010至今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學校發展主任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