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一年九月號

[回主目錄]

專題:家長教育

潘啟迪 無為而治 更多驚喜
資深企業傳訊人潘啟迪(82工管碩士)的一對子女,走過不少家長艷羨不已的「青雲路」:一個就讀國際學校,升讀哈佛,最終在劍橋完成博士學位;另一個則在本港傳統中學就讀,考進海外的聯合世界書院(United World College, UWC),晉升同為「長春藤大學」的布朗大學。兩種經驗,一個原則──「無為而治」是潘啟迪的經驗之談。

一天,正就讀中六的女兒問:「爸爸媽媽,我想穿鼻環。」為人父母的你,會如何處理?告訴她穿鼻環的所有不良後果之後,立即下「禁穿令」?最後,潘啟迪的女兒耳環、鼻環、臍環全都「穿齊」。選擇「無為而治」,也要預備承受「風險」。

回憶起當年女兒向他夫婦倆提出要穿鼻環的要求時,他們都已「用盡了所有方法」告訴她此舉的後果。「當時太太的反應較大,但我卻覺得『無所謂』,因為我覺得應『無為而治』。女兒既已知道當中代價,權衡過『好看』與否之後,仍然覺得要做,就由她決定。」潘啟迪淡淡地說。他解釋,當日亦有考慮到若不讓女兒穿鼻環,她可能會產生反叛的心態,根據潘的判斷,女兒此舉是為「好看」而已。她在決定前,先問父母的意見,這反映大家互相尊重,為人父母者,最終宜讓女兒有自己的選擇。

潘啟迪指子女的升學路,亦是「無為而治」的結果,並無刻意安排。在女兒小二、兒子兩歲半的時候,他們舉家移民加拿大,3年後回港發展,那時女兒適齡入讀小六。由於學能測驗在小五已需要呈分,在不重讀小五的原則下,潘啟迪就讓女兒入讀國際小學,至中七選校都由女兒決定,能順利入讀哈佛,他們都感「驚喜」。至於兒子入讀UWC,亦是那時兒子「順道」跟同學一起報名,而兒子獲得取錄,他們也認為是意外驚喜。

建互信 敞開心扉
潘啟迪貫徹「無為而治」的原則,讓父母與子女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亦見諸子女在金錢運用方面:「我的原則是:只要他們提出,我就會買給他們。因此,兩個孩子一直都沒有『零用錢』,他們要買東西就會告訴我們,而我們從來都是『來者不拒』。」雖然潘啟迪有朋友每月固定給一筆零用錢予孩子,他認為,這方法雖然能讓孩子「對理財有個概念」,但卻會令孩子變得斤斤計較,與父母計算得清清楚楚,每月期望獲得他們「應得」的「收入」。「我反而覺得,我與子女的關係是信任,沒有『應得與不應得』。」這理念亦貫徹在對菲傭,以至所有身邊的人身上,造就互信氛圍,孩子自然願意打開心扉,坦誠與人分享所想。

忘嘮叨 因勢利導
在互信氛圍薰陶下,子女主動與父母溝通,為人父母,亦學會與子女對話。上幼稚園的時候,兒子告訴潘啟迪學校有位「咸沙紙」到訪,那時,潘啟迪也摸不着頭腦,不知道甚麼是「咸沙紙」。後來才發現,原來那位是警民關係組的「譚沙展」。「發現他的錯誤後,首先不要取笑他,也不要甫對話便指正。嘗試用委婉的方法,漫不經意地告訴他正確的意思,才能令他較易接受。」潘啟迪說。他強調,與孩子溝通的訣竅是「切忌『長氣』,切勿『太落力』與他們分享,幫他們做決定。」他坦言會盡量令子女覺得,跟父親分享生活見聞是件有趣的事。嘗試從他們的說話中發掘新事物、找尋趣味或值得欣賞之處,讓子女覺得與父母分享是有意思、有收穫的,他們自會更願意多作分享。

你期望子女是怎樣的人﹖
潘啟迪奉行「無為而治」,卻形容太太是「無微不至」:「為全職照顧子女,太太放棄教書的工作,這對維繫家庭關係有很大幫助。她見微知著,特別重視子女說話發音及待人接物的禮貌。例如她會要求子女說『多謝』,令子女知道在某些細節上一定要做到。」潘啟迪對子女能健康成長歸功於太太。他舉例指,有一年聖誕節,女兒自發在大廈每個信箱上都貼上一個聖誕花球,以示祝福。她有大學同學到我們家住了大半個月,離開時除了送上致謝卡之外,更在每一個經常接觸的地方如雪櫃、衣櫃等都貼上了一張多謝卡,這些自發的心思都使他們十分感動。潘啟迪說:「結交這些同學,耳濡目染,自己也會一起這樣做。這些事件雖小,卻反映女兒對人的關懷,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這能讓她成為一個較快樂的人。」談及栽培子女,最終離不開要問自己:你期望子女將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人生總有很多趣味與意外,所以不用太執着。

回望在中大讀書的日子,潘啟迪說,由於工作太忙,所以無奈要停學一年再讀書,但這無心插柳的決定,卻令他結織了多一屆的同學。攻讀碩士的同學們各有專長,在考試前互相扶持、互相幫助的日子,仍讓他回味不已。總結那段日子,他仍是貫徹「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作風:「人生總有很多趣味與意外,所以不用太執着。」直至現在,工商管理碩士30周年的旅行及聚會,他仍然積極參與,樂此不疲。

讓子女發掘自己優點
潘啟迪說,子女發展有天賦,也有客觀環境的因素。現在流行說父母是「玉成者」(facilitator)的角色,他認為孩子不知道自己有天賦,父母應給予機會發掘他們的優點,因勢利導。正如他的女兒在《教仔唔易學》序言中感激父母的開明態度:「I am appreciative of their willingness to let me be me.」,正好與潘在書中提及在機場為子女送行的一句話互相呼應:「我只希望女兒覺得振翅高飛、放眼四方是爸爸對她的期望,會給她無限支持。」至於對兩名分別2歲及6個月大的孫兒,他則有這樣的忠告:「那是別人的子女,千萬不要教子女如何教育下一代。」說時,臉上不期然泛起幸福、滿足的笑容。

潘啟迪小檔案
1982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
2010至今領匯管理有限公司企業傳訊總監
著有《教仔唔易學》、《廣告轉機》、《廣告孔明燈》、《廣告八爪魚》、《出入廣告創意間》等。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