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一年十二月號

[回主目錄]

特稿

繼承回饋母校優良傳統
每年,不少熱心校友都會捐助中大。各種慷慨的支持,都源於一點回饋與心意:對在學弟妹的成長、對母校發展的關注、對弱勢社群的關愛,以至學術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經歷不同,只要心意常在,都可化為創意,以不同方式,支持母校。以下4位校友的捐助項目,或能為你帶來更多啟發。

余志明:人文遺產慨承傳
承教數載,師恩永存。20多年前有見賢師艾詩伯教授(Prof. John L. Espy)即將退休,余志明(75研究院工管)期望能為他「做些事」。他提出建議後,艾詩伯回應說:「你不用給我任何東西,只要幫助中大的研究、發展。」這番話,促使余志明此後20多年來,不斷回饋母校。近年,他更計劃成立崑曲研究發展基金,致力推動崑曲文化藝術。

余志明對崑曲的興趣,始於2004年,與白先勇及余秋雨一起欣賞崑劇「青春版《牡丹亭》」。經兩位大師即場導賞,點燃了他對崑曲的熱愛:「正如白先勇所說,崑曲值得欣賞之處,都在一個『美』字,一種含蓄的東方美。不論在曲詞、音樂、做手、水袖的舞動等細節,都呈現着細膩含蓄的美態。」他指出,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已有逾600年歷史,由原來可考的數千多個劇目,至今僅存數百個,不少更已隨着崑曲大師的逝世而相繼失傳。若不積極研究與記錄,未來可能只剩數十個劇目,這極富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便會失傳。

余志明認為,要「拯救」這中國傳統藝術,首要進行記錄及研究、訓練年輕演員,以及培養年輕觀眾。過往,他曾捐助60萬港元讓崑劇在大學校園演出;此前,他亦曾在商學院設獎學金多年,現亦積極推動敦煌石窟及文化的保育工作。未來,他將繼續支持母校,成立崑曲發展基金,為傳統藝術出一分力。

黃韋翰:禪修智慧撫心靈
一次禪修營,引起了黃韋翰(91逸夫工管)對佛法的興趣。他自覺,那番經歷令他得着甚多,並認為若能在年輕時已播下禪修的種子,心中的樹苗及早成蔭,當能惠澤社群。因此,他以曾在逸夫書院工作的母親命名,成立「文姐基金」,並以基金名義捐出30萬港元,讓學生參加禪修營,同感經歷。一項基金,連繫兩代情誼。

黃韋翰與逸夫書院院長陳志輝教授敍舊時,提出贊助同學到尼泊爾加德滿都夏鉑寺,參加禪修營的想法。他期望同學都能從禪修中感悟人生、得着智慧。黃韋翰說:「禪修是對自己意識的掌握。我們經常會受外界事物干擾,而禪修則能令思想減少受雜念影響,專注當下的工作,更深切地反省及察看自己的生活。」在禪修營中,除佛學之外,學生在山區小屋度宿一宵的經歷,讓他們明白到快樂的純淨與真實。他相信,這番經歷能讓學生成長,對生活也會有深刻的體會。

在禪修後感中,有學生曾寫道:「在香港這大都會中生活,我們受制於慾念及雜念,追求名利成為不少人的人生目標,然而,我們卻並不快樂。除了生活條件之外,我們不見得比尼泊爾的民眾優越。在某程度,他們甚至更了解生命。有食物、有居所,他們已感快樂與滿足。由於生活所需都得來不易,因此他們都珍惜所有。」學生的反思與得着,令黃韋翰也有所感悟。他期望,當學生們分享這些經歷時,能夠觸動更多同學反思生活,某天他們都能懷着智慧與慈悲的心,貢獻社會。

蔡宏烱:民胞物與穩紮根
《新亞學規》中說:「愛家庭師友愛國家民族愛人類,為求學做人之中心基礎。對人類文化有了解,對社會事業有貢獻,為求學做人之嚮往目標。」賢師們對國家、民族、社會的這份情懷、這份執着令蔡宏烱(77新亞財務)深受感動,成立慈善基金,捐款115萬港元贊助中大研究四川的抗震重建項目,匡扶中港兩地的教育事業。

該地震防災項目,是由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朱競翔帶領研究小組,研發創新的輕型結構建築系統,以輕鋼框架為校舍主幹,複合的結構有助抵禦強烈地震,亦有考慮節能的因素。蔡宏烱說:「中大這個研究項目有多重價值:第一,可讓學者們對抗震建築進行研究,這類項目必須有研究經費,才能把理論實踐;第二,中大的學生亦能參與其中,從事義務工作之餘,亦可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了解內地情況;第三,四川當地的學生也能安全地在新校舍學習,這計劃可謂十分『實惠』。」從事古董買賣及藝術品研究多年,蔡宏烱對於「價值」甚有獨到識見。

除贊助上述的研究項目外,蔡宏烱成立的「龍的文化慈善基金」,亦曾參與由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徐揚生教授發起的,改善廣西偏遠地區學校教學環境的項目、並資助內地魚塘及食品污染等環保研究項目;他又在新亞書院設立「薪火相傳獎學金」等多項獎學金,以至在其他院校推動跨文化文物研究項目;此外,蔡宏烱早年甚至身體力行,憑專業知識在中環向遊客推廣文物教育,貢獻良多。

陳力旋:服務拓人生視野
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率領15位學生,到非洲烏干達的村落做義工,為孤兒婦女建造房舍及義診,陳力旋(92崇基工管)即萌生支持學弟妹參加類似服務計劃的念頭。他深信,若學生能親身與不同背景的人士接觸,定能擴闊眼界,燃點關愛他人的火種,日後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陳力旋其後與中大接觸,捐款近60萬元資助「I.CARE博群」計劃,推動學生參與本地、內地或海外社會服務。他認為,社會服務除了能幫助別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當中的教育意義。很多事情也不能在書本上看到。透過服務,學生親身與不同的人溝通,他們的經歷能開拓他們的視野:放眼世界,令學生得到更全面、更平衡的發展,影響價值觀的建立,甚至能改變他們的人生。陳力旋肯定地說:「接觸社會服務之前,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但透過嘗試各類服務,能讓我們心懷擴闊,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陳力旋表示,社會服務活動的另一優點是,當學生完成服務後,會與其他同學分享服務時的所見所聞。他相信,這能夠讓其他同學也有所啟發,推動他們表達人文關懷,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從事金融投資行業的他笑言這是一種「槓桿效應」。此外,陳力旋亦呼籲有心回饋母校的校友,從多方面支持母校發展,親身參與其中,與志同道合的人同行,自己也會有所得着。除捐助上述計劃之外,陳力旋亦捐助中大的非本地生獎學金計劃、小扁擔計劃,以及主持就業講座等。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