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二年三月號

[回主目錄]

專題:媒體創意中大人

周強 社會省察 創意監製

在眾多創意媒體之中,電影或許是最能觸動心靈的媒介。要能觸動心靈,必需要掌握人情、了解世情。周永強(89新亞人類學,別名周強)投身電影業逾15年,以監製身份,游走於投資者、導演與觀眾之間,對於電影,他堅信一切創作皆以表達情感為上。

渡船緩緩劃破雲煙縹緲的河道,船上載着千里尋妻的煤礦工人韓三明。到達之時,他才發現房子早被三峽工程的河水淹沒,煙水茫茫,不知從何尋起。韓三明是《三峽好人》故事的主人翁之一,電影在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影片金獅獎。璀璨背後,原來製作過程亦像韓三明尋妻的過程一樣,波折重重。周強說:「在《三峽好人》我們首次遇到了投資者撤資!」由於電影製作已到了後期階段,如何熬過資金難關,也要有解難的創意。在壓力之下,往往能讓不可能的,都變成可能。就在電影節那短短幾天內,影片收到獲獎消息前,周強已能尋到新的發行商,讓影片可在70個國家播放。「那次是一個奇迹!電影的票房成績亦十分理想。在經歷挫折後所得的滿足感實在使人難忘!當中也得到很多啟發。因此,我亦願意繼續堅持。」周強肯定地說。不錯,曾歷徹骨苦寒,梅花當更見清香。

多方兼顧 游刃有餘
《三峽好人》的撤資事件,只是在電影製作過程中所遇到的眾多困難之一。周強笑言,監製最重要的功能是解決各種問題,這包括前期融資、籌拍、開拍,跟進劇本進度,以至後期監督、製作、發行,甚至宣傳等,最重要是能提供空間,讓創意迸發。周強解釋:「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有人負責在後面解決各種問題,而監製是要創造一個環境讓團隊做創作。」徘徊在投資者、導演與觀眾之間,監製着實不易為。周強說:「監製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令投資者相信,並投資你的電影;在拍攝完畢後,如何令觀眾覺得那是一齣好電影。同時,也要顧及導演能否拍出他的意念。這是一個立體而複雜的過程。」他認為,對導演來說,若拍出的電影因其他因素而遭扭曲,不論票房優劣,都會有所欠缺,入行至今,周強深明那實為一項挑戰。

付諸實踐 忠於自己
此外,不論是融資方式或觀眾的口味,兩個市場都變化不定,監製並沒有準則可以依循,因此,每部電影都是憑創意邊走邊試打造出來。周強總結過往的經驗表示:「在書籍上看到的內容都好像是對的,然而,能否把它應用卻變化甚大,並無準則可言……每部電影所遇到的問題不同,每次都要按情況來構思解決困難的方法……至於市場,當不少人看淡的時候,結果卻往往出人意表。」周強坦言,近期大受歡迎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及《作死不離三兄弟》,都令他和一些電影人有所反思:「到底拍電影應追求拍好電影,還是為針對某一市場而拍?」市場看似沒有準則,但同時亦有其客觀性。

「你如何讓別人理解你的情感,令人有所交流、有所感動,都需要一種方法,而這種表達情感的方法就是創意。」

相信「好」的電影能表達情感、觸動人心,這信念似乎成為了電影人的創作依據,用周強的話來說,那是對創作的一種「自信」。「例如在內地寫劇本,有人會避免寫灰暗的題材,但看《作死不離三兄弟》,你會發現製作人很有自信,即使是自殺、社會不公等題材都會觸及。採用這些題材,都源自一份自信。」他剖析說。由此可見,成功的電影創作,與能否有信心、忠實地碰觸並表現真實情感有關。「你如何讓別人理解你的情感,令人有所交流、有所感動,都需要一種方法,而這種表達情感的方法就是創意。亦因此,導演的修養及自身對情感的敏銳度,至為關鍵。」說穿了,在電影創作上捕捉這種情感,亦是對人文的關懷與對社會的省察。

早萌理想 深入社群
想不到,由中學時代已熱愛電影的周強,大學畢業後的首份工作,卻並不是與電影有關。周強回憶說:「首先在《香港經濟日報》當了2至3年商貿版記者,專責跟進中國新聞……我可能較理想主義,覺得應該多了解社群、社會及中國,這種對中國的感情是自然而生的。」其後他到紐約攻讀媒體研究,回港後則在香港藝術中心籌辦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ifva),在那裏,他結識了賈樟柯及余力為,其後3人一起組織西河星滙,全身投入電影事業。

重溫舊日影像,對周強而言,中大的日子與崇基劇社的生活劃上等號。入學時他原屬崇基生物系,後來轉系至新亞人類學,此舉對他在崇基劇社投入的熱情絲毫未減。「那時我被『映像人類學』吸引,還記得為完成功課,曾到三門仔漁村拍攝短片……至於劇社,由於一年有4至5項製作,亦有3院比賽,劇社的參與變得很『職業化』。劇社人手不多,監製、導演、編劇等,甚麼都要做。」周強笑說,自己不擅於背誦對白,但一次參演「啞和尚」的機會,卻令他獲獎。那次從大師姐殷巧兒手上接過獎項一刻的喜悅與滿足,至今未忘。

周強:創意不離情感表達
「創意」離不開情感的表達。周強認為,那是創意最基本的元素。可能電影之間的風格、藝術性等差異甚大,題材上的社會性或人文性亦有不同,但最後,電影的情感表達是最能觸動觀眾的元素。他最欣賞的電影之一,是周星馳的《功夫》。他認為,《功夫》是言之有物,在商業上亦相當成功,然而,它的成功之處並不在「搞笑」,而是能說出香港人十分認同的一種香港情懷。雖然人們表面冷漠,但其實那是《七十二家房客》那種鄰里間互相關懷的關係,那就是情感的表現。周星馳運用了有趣的手法去表現這種信息,令觀眾都能享受其中。

周永強小檔案
1989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社會科學學士
1990金融從業員
1991-1993財經報章記者
1995紐約華語電台新聞編輯
紐約新社會研究學院媒體研究
1997香港藝術中心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策展人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經理
1997至今電影監製,曾與11名來自中、港、歐洲年輕導演合作,共拍攝26部電影,當中有14部先後入選康城及威尼斯兩大電影節官方單元
曾監製電影:《完美生活》、《24城記》、《海上傳奇》、《蕩寇》、《Hello樹先生》等
2006監製電影《三峽好人》在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金獅獎
與賈樟柯、余力為創辦西河星滙電影公司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