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二年三月號

[回主目錄]

專題:媒體創意中大人

林妙玲 科學藝術 創意連繫

科學與藝術,看似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如用創意把兩者連繫,卻往往能產生嶄新而驚喜的發現。現正身處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從事科研的林妙玲(00崇基機械與自動化工程、02研究院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08研究院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公餘嘗試用科技(新媒體)創作,藉着結合科技與藝術,誘發我們思考哲學的問題。

科技進步會令人際關係更趨密切,還是更見疏離?在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又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看似老生常談,但原來都是林妙玲的創意之源。她的新媒體作品「Streaming Nature」去年及今年曾分別於本港及美國展出。這項有趣的新媒體藝術創作,能讓觀眾用手提電話致電到4個不同的自然環境,包括有太平洋毛伊島海底、南極洲冰原、美國洛克蘭對外的荒島,以及南非的森林,鳥鳴、海浪、雨滴……實時聆聽各種天籟之音。她在介紹創作意念時說:「有晚失眠,就想到如能聽到大自然的聲音,那會是十分浪漫的事!」這個意念,啟發了林妙玲創作「Streaming Nature」。

人與自然共融
由於沒有經費支持,林妙玲只能在網上四出搜尋會實時收集自然聲音的地方。例如南極的海底聲音,是來自一個在極地進行生物研究的德國組織,他們收集聲音以了解海洋生物的遷徙情況。(見圖1)在搜尋的過程中,她曾遇到各種困難,因此斷斷續續,花了約1年時間製作。「要聽到實時的自然聲音實在不易。有些網站收集到的聲音會夾雜很多人類活動的聲音;此外,由於不少聲音收集器都設在偏遠地區,運作時亦會遇到電力短缺問題。例如荒島上只能用太陽能供電,在晚上那地點就會收集不到聲音。」要完成創作目標,讓城市人接觸久違了的自然音韻,少不了的是一份毅力與一份堅持。

透過「Streaming Nature」,林妙玲期望讓公眾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在自然環境中加入科技(例如錄音),本身又是否介入自然?當聲音由自然環境傳送到太空中的衞星,再把數據傳送到地面,那聲音還是否「自然」?不斷的思考和發問誘發各種新奇古怪的創作,林妙玲也樂在其中:「創作可以說是一種思考訓練。有時候,這過程就像『執藥』一樣。每當我觀察到有趣的東西,或想起一些問題或意念時,我習慣把它們一一記下來,偶爾翻看這本記事簿,就會萌生創作意念。」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就能讓創作生生不息,多姿多變。

體驗時間流逝
除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林妙玲亦熱衷於探討「時間」的概念。她的作品「時軸」(Time Axis)是把鏡頭藏在一個木盒內的互動裝置。當我們按鍵拍照後,木盒會同時吐出印有我們樣子及拍攝時間的白色及黑色紙條,前者影像不會消退,但後者卻因塗上了黑色的感熱物料,上面的影像會隨着感熱物料冷卻而慢慢消失,這是一個讓觀眾體驗時間在眼前消逝的過程(見圖2)。林妙玲解釋說:「當影像消失,紙上就好像有一時間軸垂直地出現,從而讓觀眾思考甚麼是『時間』。」目前,這項作品已獲選為本年度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ifva)入圍作品,並將於3月在港展出。

對於林妙玲而言,創作既有觀察、思考,更要不斷嘗試,持續經營。她深信,當意念萌生之後,如何把它展現在各種媒介之中,必須用「努力換取回來」。林妙玲指出,為了解哪種媒介最能把她的意念帶出,她曾在1年內嘗試20種不同的電腦語言、軟件、平台或電子儀器:「要用新媒體創作,就先要了解最新的科技,認識有甚麼創作媒介和創作的可能性……創意並不能單靠空想。」從網頁到她個人上,都可看出林妙玲對創作的熱情與心思,這份精神,或許也是推動她從事科研的力量。

「不要怕走一條與別不同的路!我們要對生命有熱情,因為,有夢想的生命才是可貴的。」

科藝平衡發展
由大學開始,林妙玲一直從事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的學術研究,何解她會在公餘投身新媒體創作?她說:「我在UCLA做博士研究之後,發現這裏有設計媒體藝術系,便找那裏的老師傾談,然後開始合作創作。」最初,她以實驗形式創作,發現過程「好玩有趣」,令她着迷;她坦言,在創作中,看到觀眾興味盎然地嘗試她的作品,就會感到無限滿足。在創作與科研途上,林妙玲選擇兩者平衡地發展:「我修讀工程,進行科學研究始終是我的根!」科研也會啟發她把新的元素放入藝術創作之上。例如2012年是「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Alan Turing)誕生100周年,林妙玲與丈夫把圖靈研究的數學模型應用在作品中,在「圖靈年」向他致敬(見圖3)。

回望從前在中大的日子,林妙玲仍然懷念與好友住宿的生活。曾入住崇基文質堂及在利樹培堂當助理舍監,當年林妙玲與宿友組隊參加傅元國盃的排球比賽,她雖早已忘了比賽獲獎與否,但練習時的汗水與笑聲、緊張刺激的賽事,以及宿友們拉隊支持的場面,在腦海中依然清晰可見。追憶大學生活時,她不忘寄語中大人:「不要怕走一條與別不同的路!香港是一個很實際的社會,走一條賺不到錢、社會地位不高的路,或會令人卻步。然而,我們要對生命有熱情,因為,有夢想的生命才是可貴的。」一語喚醒當年對生命的期許;重拾夢想的鼓勵,每每燃起我們對生命的熱情。

林妙玲:不生搬硬套 重觀察思考
林妙玲相信,創作能呈現個性及個人對生活的熱情與夢想。她堅信的「創作之道」,是用心研究及思考,透過不斷努力而得來。例如若要運用新媒體創作,則必須多了解有何科技可配合自己的創作意念。科研的工作有助啟發她嘗試新的創作,但進行創作時,卻毋須強把研究或科學的意念硬套在作品之上。而她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則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及思考得來。

林妙玲小檔案
2000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工程學士
2002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哲學碩士
2008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
2009至今美國南加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媒體藝術家
07-08/2011互動裝置作品「Streaming Nature—流」獲邀於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發明π—香港新媒體藝術樂園」展覽
03/2012作品「Time Axis」於第十七屆ifva比賽互動媒體組入選及展出

網址:http://portfolio.miulinglam.com/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