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二年三月號

[回主目錄]

特稿

丘成桐教授 籲捐款配對助後學

6,000元對已踏入社會工作多年的校友來說,或許只是一個小數目,但這筆款項對有需要的人來說,卻意義重大。

中大博文講座教授丘成桐(69崇基數學)憶述了45年前崇基師生校友熱心捐助,為他兄長籌募醫療費的往事;至今,他仍銘感於心。他呼籲,當我們有能力,亦應付出,讓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

時維1967年,丘教授在崇基唸大學一年級,兄長是同校二年級中文系學生。「那年,得悉哥哥突患上腦瘤。當時家境清貧,無力負擔醫療費用,崇基一眾師生校友即發動募捐。目睹他們願意一起為同學做事,實在十分難得,我自己也深受感動!因此,若有機會我也樂意幫助別人。」丘教授沉醉在那份同舟共濟、患難相扶的師生情誼。點點滴滴,常在心頭。

6千引發 回饋母校
去年,丘教授有見政府向每名香港市民派發6,000港元,丘教授即想起,這筆資金,當可回饋母校,讓在學弟妹、高等教育界,以至社會人士都能受惠。他說:「高等教育,以至基礎教育確實需要資源。當政府有盈餘,為何她不把這筆資金用於教育之上?既然她派給市民,我們亦可把它用於教育,捐給中文大學!」至於是否盡捐全數6,000元,校友可自行決定金額多寡。重要的是,回饋母校的一份心意。

丘教授分享了他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時的觀察:在美國,不少最好的學校都是私立大學,這是由於私人捐獻比政府資助的規限較少,讓大學有更大自由度及自主權去調配資源所致。「既然我們都希望中大能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作為校友,我們都應出錢出力,盡力幫忙。」丘教授說。尤其當新學制推行,大學入學人數增加,所需的資源亦相應增加,這筆捐助,對學生及學校的長遠發展,都有着深遠的影響。

服務社會 全人發展
丘教授記得入學首年,崇基必修通識科,宗哲系沈宣仁教授曾借他一本書,探討社會責任的理念,他坦言,它帶來思想衝擊,對他有着深遠的影響。他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時,有學生自發在校內募捐,解放非洲蘇丹奴隸的活動,令他印象難忘:「學生們自發組織拯救奴隸的運動,我覺得很有意義。大學亦應鼓勵這類活動,讓學生自己追尋理想。」因此,他十分支持現時中大推行的「I.CARE博群計劃」,對計劃鼓勵學生投入社會服務,推動全人發展的理念深表認同(詳見右文)。

大學與畢業生休戚與共,丘教授亦以他在哈佛任教的觀察作為中大與校友之間關係的參照:「入學時,哈佛希望每名學生都知道,哈佛的榮譽與學生的前途已互相扣連。若哈佛做得好,學生的前途亦會更好,中大亦然。我相信,中大的前途與校友密切相關;我希望,我們能以中大為榮,中大亦以我們的成就為榮。」他盼望,眾中大校友能獻出一分力,同心支持學校的長遠發展。

丘成桐小檔案
1969年修畢崇基學院學士課程,1980年獲中大榮譽理學博士學位。在1969年負笈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師從名數學家陳省身教授,兩年後取得博士學位,曾任教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史丹福大學等,1987年任哈佛大學講座教授迄今。1993年,他重返母校領導成立「中大數學科學研究所」。曾獲多項國際數學獎,包括: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1982)、麥克阿瑟基金獎(1985)、美國國家科學獎(1997)、沃爾夫數學獎(2010)等。

「I.CARE博群計劃」與配對基金
「博群計劃」自去年9月成立,旨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本港、內地及世界各地的社會及公民服務,支援學生進行各種社會及公民研究,致力促進學生全人發展。計劃曾資助學生到非洲烏干達教導愛滋病孤兒婦女醫療保健知識、往越南的復康中心教導青少年英文及手工藝、研究本港的社會問題,為弱勢社群,如新來港兒童、南亞裔家庭、長者等,提供社會服務。

周大福支持 政府補助
上述計劃獲「周大福慈善基金」支持,捐出1,000萬港元,以1對1配對校友對「I.CARE博群計劃」的捐款。香港政府亦已於今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推出第6輪配對補助金計劃,消息指有可能在2012年7月1日開始*,而所有在計劃開始首日及其後捐贈給中大的捐款,可以先到先得方式,申請配對補助金。因此,校友每1元捐款,將獲周大福慈善基金配對1元,加上政府的配對補助金,捐款金額將倍增。

* 丘成桐校友在2月14日透過電郵呼籲校友捐款支持「I.CARE博群計劃」。原文見http://www.cuhk.edu.hk/oia/icare/email.html
* 「I.CARE博群計劃」及捐款詳情請參閱「拓展及籌募處」網頁:www.cuhk.edu.hk/oia/icare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