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二年六月號

Home

專題:中大人看高中新學制

中文--歐陽汝穎
彰顯母語 造就人才

歐陽汝穎(73崇基中文)參與語文(包括普通話科)的課程發展及考評工作多年,對課程及評估別具心得。近年,她又主持了新高中中國語文科學習評估的教師培訓,參與老師人數逾4,000。因此,對當前新課程的實施、當前語文的學與教情況、前綫教師的表現,她都深有體會。

歐陽汝穎指出,中文科自50年代的「國文科」,以至其後70年代改為的「中國語文科」其精神並沒有改變。回歸後,中文科應由殖民地時期的「學術性」國文科,重新定位為具實用性及人文精神的母語教育學科。

重視讀寫講聽
她說,香港已從過去的精英教育,發展成今天的義務教育,我們須明白到母語教育影響着人民質素,我們獲取知識、表情達意的能力都繫於中文教育。由於她相信「母語造就人才」,故特別重視讀、寫、講、聽等基本語文能力的建構,但她強調,課程設計並未遺忘民族意識、文學和文化的承傳,以至品德思維的培養。新課程的其中一個特色是不再設指定「課文」,但學校可以從教育局提供的數百篇文章中選用教材,設置校本課程,因應學生程度和需要而施教。

推動語文教育改革多年,歐陽汝穎坦言比較失落的是老師仍傾向「自我中心」「想當年」--傾向只教自己熟悉的素材,而且更擺脫不了當年自己學中文時的心魔--希望模仿自己的老師,以為依樣葫蘆便能達到新時代的要求!她呼籲教師要主動認識、了解一下新課程,並放下過去只為精英而設的國文教育的概念,而配合學生學習母語是要應付日後社會種種變遷的需要,作出調適。畢竟,當今的教育必需要以學生為本(生本),而不是以「教師」為本(師本)。

打好語文基礎
至於「中文通識化」的趨勢,歐陽汝穎重申,中文科與通識科的定位不一樣,雖然話題可能相近,但語文科的學習重點仍是要「以語文始,以語文終」,即語文科須以培養語文能力,提供文化及文學知識為目的,只要能掌握這理念,釐清教學內容,實不必憂慮重複。她更澄清,教育當局從沒否定背誦以及典範文本的學習,而「全面推行普通話教學」亦從未見諸教育文件。

回首中大歲月,歐陽汝穎同樣緬懷宿舍生活。她說宿舍讓她可接觸到不同學系的同學,正是「同學少年多不賤」,透過那種毫無保留的交流而建立的中大情誼,可謂能夠穿越時空,彌足珍貴。另一個她對中大感恩的是中大的制度:容許學生跨學院聽課,她還記得當日從馬料水到港島大會堂聽課的內容和情況,而書院通識更擴闊了她的眼界。

歐陽汝穎給家長校友的建議
積極了解:親自認識新課程,不要道聽塗說,避免在沒有基礎上作出否定,盡量讓子女在一個完整學制下完成基礎教育。
結伴同行:與子女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歐陽汝穎小檔案
1973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文學士
1997至今香港大學副教授、策劃總監(教育學士)
1982至今課程發展議會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科目委員、學習評估專責委員會委員
1995-1998香港語常會語文教師基準計劃(中文及普通話)顧問
1996-2001, 2008至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中學會考普通話科目主席、委員會委員
1999-2002教育署語文教師基準(普通話)委員會委員
2002-2004基本能力發展委員會中文科主席
2004至今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中國語文科(高中)聯席委員會成員
2010至今全港系統性評估委員會中文科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