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二年六月號

Home

專題:中大人看高中新學制

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
量與思維的挑戰

一個社會的未來在人才,培育人才的關鍵在教育。身任教育局常任秘書長的校友謝凌潔貞(05研究院教育)在訪問中闡釋了教育改革的理念。

時代要求年輕一輩知識面要廣闊,才能應付多變的環境和挑戰,可惜多年來的中學教育制度都似乎只是為大學收生進行準備及篩選的工作,與新時代「終身學習,培育多元智能」的理念背道而馳。謝凌潔貞為我們勾劃出日後社會「人盡其才」的多元化圖像:「新學制強調性向能力,真正的全民教育(Mass Education)能切合複雜多變且多元的社會需要:酒店款待、珠寶設計、修髮美容等,只要是優質服務,都可以是年輕人的理想出路,真正『行行出狀元』。」目前,應用學習提供30多個課程供學生選修。她指出「能力描述」配合學生能力所達到的等級,亦可與資歷架構掛鈎,為中學畢業生的出路提供多元選擇。謝凌潔貞這樣形容新學制:「另闢活水,切合同學需要,就像吃自助餐,現在美食的選擇比以前多,更能貼近個別同學的口味,制度下失望的人不像過去般多。」

探索中改善表現
首屆中學文憑試在一片爭議聲中結束,混和着眾持份者困惑、憂慮、焦躁與不安的情緒。面對批評,謝凌潔貞深信現正朝着目標邁進:「如果要走10步才會滿樹開花,果實纍纍,我們已走到第4、第5步。」她說自09年推出的這個大型教育改革,相信要到2014或15年,範式才會真正改變,改革的大樹才會枝葉茂盛。事實上,所有理論要實踐,假設都要經過實證確認,漸行試誤,何況這是個「樹人」的改革?謝凌潔貞強調要摸索—重視學生在文憑試的表現,也重視教師評改的意見,要不斷累積經驗、反饋檢討,最近校本評核從善如流,已是「摸索—改善」的例證。

在外人眼中有很高評價(註)的新課程和考試設計中,原來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設計亦深受讚賞。謝凌潔貞指通識科着重處理、篩選、分析、綜合資料的能力,故不必「教得深」,最重要是多維度,而她欣見專題研習的方式和風氣已在初中逐漸紮根。無標準答案的開放式題目,更說明學習並不規範於課堂,更不在考卷。

謝凌潔貞不諱言新學制充滿挑戰—那是「量」與「思維」的挑戰。新學制是全民參與(「量」)的事,如何處理,以至改變眾多持份者對新學制觀感並不容易;至於如何令從舊制培育出來的父母和前綫教育工作者放下固有思維,擁抱新制度,具體做法尚在摸索。

謝凌潔貞藉此機會向教育工作者致敬:「老師是一個絕對值得尊重的專業,就像蠟燭一樣,他們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在中大修讀教育碩士的她說,課程讓她明白到做政策研究不可沒有數據,也不可迷信數據,質化和量化的分析同樣重要,而侯傑泰、曾榮光、蔡寶琼、黃蘊智等諸位教授,更令她獲益良多。

高中課程改革的目標
世界現正經歷帶來前所未有的轉變,香港在文化、社會及經濟上的發展,全繫於本地人口是否有能力迎接這些挑戰。在經濟轉型和中國內地急速發展的情況下,香港要持續成為國際城市,市民都必須發展適應力、創意、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作為香港公民的學生,需要對現代中國及世界有深入的認識(教育統籌局,2005)。

資料來源:教育局網頁

(註) Jensen, B. (2012) Best practice reform: Hong Kong. Catching up: Learning from the best school systems in East Asia. Australia: Grattan Institute.

謝凌潔貞小檔案
1984香港大學文學士
2001-2005教育統籌局副局長
2005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教育碩士
2006-2007政制事務局常任秘書長
2007-2010勞工處處長
2010至今教育局常任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