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二年九月號

Home

專題:迎金禧 那些年那些夢

張正甫 半工讀跑新聞的日子

20來歲的年輕人從山上走到校園,同學們紛紛提供食物、借出衣服、書本,讓他們喬裝本地學生。走到火車站,大家擠作一團,掩人耳目,護送「難胞」由馬料水乘火車直達尖沙咀碼頭(鐘樓現址)下車。街上警察仍有戒備之色,氣氛凝重。

時維1962年,張正甫(63崇基歷史)與崇基同學就這樣護送一個又一個來自內地的難胞進入市區。在「抵壘政策」下,非法入境者只要抵達市區並接觸到親人,就可在港居留。有崇基人指,當時經他們帶到市區的難民達270人。

趕上學上班體驗深刻
除「難民潮」外,當年張正甫的校園生活,主要在馬料水與中環度過。「日間在崇基上學,晚上11時30分就要到位於中環李寶椿大廈的法新社上班,我們稱之為『graveyard shift』(墓地班)。翌日清晨7時30分下班後,趕乘7時45分渡輪由中環到尖沙咀。在船上,我要第一個衝落船,才可緊接乘搭8時開出的火車到崇基上學。」分秒必爭的生活,持續兩年。張正甫笑說只有在空堂時才能在崇基草地上休息;刻苦工作賺取收入,亦換來豐富的體驗。

事隔數十載,雖然張正甫已對昔日的校園生活印象模糊,但對崇基必修的「人生哲學」課程,依然難忘:「人生哲學課程介紹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這本書對我影響甚深。現在回想,若當時沒有修讀人生哲學,我未必會讀羅素的著作;若讀不到這類書籍及接受相關訓練,我怎會有機會到梅鐸的新聞集團(News Corp)工作?」此外,張正甫仍記起當時有教授告訴他要
「live beyond law」,即我們不止於守法,而是應以高於法律所限的標準行事。西方的哲學及思想為張正甫帶來衝擊,甚至對學生的人生亦有啟發,這正是大學通識教育在擴展學生視野的原意。

另一段張正甫與中大有關的事件,是他與中大終身校董陶德勳爵(Lord Todd of Trumpington)巧遇的故事。「有次要到英國工作,有朋友說我可找他的爸爸一敍。經聯絡後,有位很高的男士駕着迷你小車接機,原來他就是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陶德勳爵!」張正甫指出,陶德勳爵當年是劍橋大學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的院長,在他家進餐,席上皆是鴻儒名宿;晚上,陶德勳爵更與他分享當年奉命參與中大成立的事迹。

1.5人的新聞部
雖然畢業時,張正甫已知悉只要多讀一年,就可獲得學士學位;然而,為了生計,他當下即投入社會,到麗的呼聲電視台的新聞部工作。張正甫說:「當時整個新聞部只有1.5人,我是1個,另外半個是《星島晚報》的總編輯潘朝彥。由於人手不足,當時我們甚麼都要做,由採訪、撰稿、拍攝、剪接,到旁白等,都一手包辦。有時候,晚上拍攝,甚至要自己『打燈』。」相比起現時的電視台新聞部動輒上百人,當時張正甫工作之繁忙,可想而知。

延續助人精神
在採訪生涯之中,張正甫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66、67年發生的兩次暴動:「66年天星小輪申請加價,觸發暴動。當時我捧着攝影機,通宵追訪絕食青年蘇守忠,由彌敦道行到青山道拍攝。記得當他們要示威舉手喊口號時,我們就開燈開機拍攝。當時我還替他與警察斡旋,讓他離開。」完成66暴動的採訪後,張正甫到美國進修,67年回港,卻遇上另一場暴動:「當年在新蒲崗採訪,防暴警察與工人衝突,工人扔石還擊,我們一路躲避,一路採訪,形勢相當緊張。」總結驚險刺激的採訪生涯,張正甫認為「跑新聞」最有意思的是「能夠報道真相,幫到人」。

張正甫的助人精神,亦見諸他參與逾10載的願望成真基金(下稱基金)。基金以協助患有危疾的病童實現願望為宗旨,在眾多「願望」之中,張正甫對一名孩子的故事特別難忘:「有名病童期望能把自己的畫作印出,與朋友分享,我們於是決定為他出版畫冊。經過多番聯繫,找朋友幫忙,最後畫冊竟能在兩周內印好,不久孩子亦離世了。」畫冊完成了孩子的心願,對他的父母及家人亦有重要意義。

中西文化橋樑
崇基校歌載有「協力相互助」,亦見「中西結晶、增益文明」的目標;中大亦申明有「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使命。張正甫強調,在迎接金禧校慶年之時,崇基及中大可反思如何加強上述角色:「中西方如能互相了解,就能避免猜疑及不必要的誤會和衝突。香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現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更應擔當這個角色。然而,目前我們在這方面所做的仍有不足。」他指出,傳媒大亨梅鐸當年聘請他,正因為他是中國人,可與梅鐸一起攀長城;他在1984年參與洛杉磯奧運的廣播工作時,中國代表獲得「零的突破」,奪下歷史上第一金,他亦曾居中與西方傳媒交涉,協助中國傳媒機構取得相關的錄影片段。由此可見,無論中大人、香港人在溝通中西文化上,都有其角色及意義。

中大點滴:書院必修科 通識奠基礎
「人生哲學」是崇基1951年創校起所設的必修科,當年的內容以「會談」(Conversation)為主旨,據主責此科發展的何明華會督所說,此科是「人與上帝、人與經驗、人與人的會談」,當中亦有「中國與西方的會談」。新亞的必修科則有大一英文、大一國文及中國通史,而聯合的必修科亦為中文及英文。上述科目為其後中大的通識教育奠下基礎。

張正甫小檔案
1961-1963法新社香港分社夜班編輯
1963香港專上學校統一文科文憑(主修歷史、地理)
1963至今曾任麗的電視、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澳洲Network Ten電視台、Star TV、《南華早報》、The News Corporation、Sentia Media等海內外傳媒機構顧問或管理級職位
1972、2006至今香港浸會大學傳播學院客座教授
1995至今願望成真基金董事
2005-2008香港政府表演藝術委員會副主席
2010獲香港演藝學院頒發榮譽院士
曾獲委任公職:亞洲有線與衛星電視廣播協會(CASBAA)創會成員及前主席、全球專業廣播聯盟(Inter-Union Group of Experts)奧運事務會員、亞洲廣播聯盟(Asia Broadcasting Union)奧運事務主管及世界盃轉播營運組織(FIFA World Cup Operation Group)主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