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二年九月號

Home

專題:迎金禧 那些年那些夢

賴漢明 與中大同行50載

入學時值1963年,中大宣布正式成立。自詡在學4年都是「中大學生」的第一屆畢業生賴漢明(67崇基物理)猶記得,崇基利黃瑤璧樓的東邊,當年仍是一片綠油油的小山坡,上有「慶祝中文大學成立」8個大字,生機躍然。

中大成立前,中文中學的學生要在本地獲得學位實在不易。「報讀時我們已知道將來成立的中文大學可頒授學位。中學會考後,我們須應考3間書院舉行的統一新生入學試。」賴漢明回憶指對於能獲得學位,一眾同學都感到雀躍,在校內亦有舞獅及各類文娛活動慶祝中大成立,喜氣洋洋。雖然崇基已在馬料水的現址辦學,但新亞及聯合,則仍分別坐落在九龍城農圃道及港島般含道,3院學生主要在所屬書院上課。但物理系部分學科,因教師不足,3院學生則須每周兩次到市區一起上課。當年上課地點遍及新亞書院、旺角廖創興銀行大廈、尖沙咀星光行、中環大會堂等。

宿村屋攀鞍山
大學站當年名為「馬料水」,站外是海;大學面臨海山勝景,真可謂如詩如畫。「崇基外的小沙灘那時還有小艇可供租用,月夜泛舟,十分浪漫!」賴漢明笑着說。他還記起,現時未圓湖的位置仍然是一片耕地,旁邊有村民居住。「由於宿位不足,不少同學向村民租住村屋,他們還稱那裏為『大學新村』呢!」年輕學子為簡樸寧靜的小村注入熱情。賴漢明想起在圖書館曾苦讀至閉館,晚上在宿舍,仍會挑燈夜讀;課餘會參加校內活動,或在海邊游泳、泛舟;貪玩的同學甚至會到農地裏偷蕉吃,如此大學生活,實在純真愜意。

值得一提而現已取消的是,崇基每年一度的:攀登馬鞍山及渡海泳。回想當年的精采片段,仍然令賴漢明神往不已:「攀登馬鞍山是系際計分賽,起點是現時馬鞍山公園後面的位置。主持人一聲令下,我們就衝上山。雖有『之』字形泥石路,但為爭先,我們抓着山上小樹,就手腳並用,直綫往山峰爬。雖有少許危險,但慶幸從未發生事故。大家量力而為,爬不到的,就沿路慢慢走,途上興高采烈,志在參與。」活動於70年代末曾停辦,至去年崇基60周年再辦;「闖鞍山」登高臨遠,別有一番景致。至於渡海泳,當年約50位同學乘船到對岸大水坑的淺灘上,鬥快向馬料水站旁碼頭前的浮台進發,那當然又是另一場別開生面的精采活動。

反思火紅歲月
1966年,內地熾熱的政治運動開始燃燒。當年賴漢明仍在崇基就讀:「那時文化大革命正進行得翻天覆地。記得在崇基,學者們亦曾就此在禮堂舉行學術研討會,由沈宣仁教授主持,勞思光教授是其中一位講者,他描述『那是一場赤裸裸的權力鬥爭。』我依然難忘。」那次研討會參加者眾,塞滿整個禮拜堂,甚至有人要站着聽講。

畢業後賴漢明到海外升學,輾轉返回中大任教。想不到,經過數年,內地那股火紅之風在校內卻以另一形式燃燒着。在學時曾擔任崇基級社社長、學生會幹事及代表會主席的賴漢明對於那時70年代學生們的激進行動仍感受甚深:「當時的學生會由『國粹派』的同學主導,他們支持階級鬥爭路綫,高唱愛國歌,稱之為『山上山下一片紅』。有學生曾告訴我,若他們與那些國粹派的同學之政見不同,就會有10多個同學與那名同學『傾談』,長達數小時至晚上仍然不休。」賴漢明表示,當年已隱隱覺得有外面的勢力在校內進行學生工作。

激情悄悄落幕
直至1976年毛澤東逝世、四人幫被捕,那些國粹派的同學也大受打擊。「記得范克廉樓飯堂外經常會播放着『愛國歌』,掛着激進的橫額,非常火紅;但在四人幫被捕後翌日,整個飯堂範圍卻鴉雀無聲,只剩下飄零的橫額。崇基50周年校慶籌備特刊時,曾邀請當年學生會部分負責幹事回校分享,他們都承認自己當初過分熱心投入,小部分同學甚至至今仍未能從打擊的陰影中走出來。」今天憶起那段歷史,賴漢明不無唏噓。

學與教齊提升
由在學、任教,至2006年退休;晃眼之間,賴漢明與中大一同走過50年。他坦言最令他感到自豪的事之一,是在80年代學生會舉辦「最佳教學獎」,物理系的投票選舉中獲獎,反映學生對他教學的認同。此外,目睹物理系這些年來不論在設備及研究上都逐步提升,亦令他感到高興。

賴漢明寄語在學弟妹,應想想入大學之目的,此時此刻甚麼才是最重要。他也指出,大學是一個傳道授業做學問的地方,這裏有豐富的資源,優秀的老師和同學,希望學弟學妹們好好掌握,不要入寶山空手回。

中大點滴:反「四改三」轟動學界
90年代初,大學學制由4年制改為3年制(「四改三」)今年又由「三改四」,首屆4年制學生亦已於2012年9月入讀中大。當年中大的師生相當反對「四改三」,賴漢明亦有參與其中。1988年更有罷課,中大師生在百萬大道召開大會,是為最轟動的學界事件之一。在當年立法局討論及通過議案當天,更有中大師生到立法局前靜坐抗議。

賴漢明小檔案
1967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理學士(主修物理)
1971美國達茅斯學院哲學博士(理論物理)
1974-2006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講師、高級講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