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二年十二月號

Home

中大新人類

方浩翔 星空下的境界

若論大自然是上天給人類最寶貴的禮物,星河科研社主席方浩翔(94逸夫工程)該是其中一個最能接收這禮物的幸運兒。方浩翔多年來一直醉心於天文、星象,費盡心思製作望遠鏡和天文台,只為看清天上的晚星。夜空的浩瀚和星河的壯麗,對他來說不但是美麗風景,更影響着他人生的路向。

方浩翔的天文興趣始於小學。自搬到港島南區後,他每晚抬頭便可看到浩瀚星空,很想擁有一支天文望遠鏡,讓他可更清楚地觀星。他曾參考圖書館和大會堂的書本,用紙筒和眼鏡片製作望遠鏡。及至初中,只有13、14歲的他不惜「遠赴」坑口,購買從船身拆卸下來的圓形厚玻璃,帶到洪水橋加工處理。

重建中大天文台
「中六那年,我從太空館創館一周年特刊上得悉,中大新亞書院人文館天台上有一個天文台,遂決心報讀中大。可惜那個天文台在我入讀前,被10號颱風愛倫吹毁,於是我在一年級當上天文學會會長立刻把它重建。」方浩翔說。

在資源匱乏的80年代,要訂購天文台配件,方浩翔須以空郵與美國廠商通信,甚至早上5時多起床,從逸夫宿舍步行到火車站打長途電話。買得合適配件後,又要到大角咀作五金加工和燒焊。最後更須墊支2、3千元才完成重建。中大於1996年把那個天文台送予方浩翔,現放在大埔白鷺湖互動中心作教育用途,成為全港首個私立圓頂天文站。

自建私家「台」
不要為方浩翔擁有一個天文台而感到驚訝。事實上,方浩翔早已協助不同機構和學校建造過多個天文台。2010年,方浩翔創立的星河科研社獲台灣大學邀請,在5,100米海拔、天氣乾燥、空氣稀薄的西藏阿里西陲5,100米海拔興建天文台。

「愈適合觀星的環境愈不適合人生存。西藏海拔高,缺乏氧氣,天氣冷時只有零下18度,而我們興建天文台的位置更偏僻,從拉薩駕駛需要兩天方可到達。而且西藏是軍事區,人事和政治環境複雜。我們遇到的挑戰包括:因溫度太低和常有雷電而無法擺放指定設備、當地寬頻網絡未能支援指定遙控功能,以及當地居民要求我們安排就業機會予他們等。」

只是層次上的分別?
雖然聽上來過程艱巨,但方浩翔指出,在西藏興建天文台,與大學時重建人文館天文台,甚至與中、小學製作望遠鏡一樣,均是以有限資源做事,本質上沒有分別;有的,只是層次和金額上的分別。「要成功,須先妥協自己的要求,在達到基本願望後,才逐步提升層次。」年少時累積下來的工藝經驗並沒有白費。

因有2010年在西藏阿里西陲建天文台的經驗,翌年,方浩翔選址西藏4,300米海拔高的羊八井,興建約7米乘4米的私人天文台,使他現時身在本港也能觀賞到西藏的滿天星宿;即使親自前往觀測,也有暖爐、製氧機和床鋪提供。他自言這是觀星愛好者的夢想,而他做到了。

推廣天文知識
人一旦有了興趣,便欲向更多人推廣。方浩翔在大學畢業後創立星河科研社,除承辦以上所述的西藏天文台工程外,尚提供書籍與器材訂購服務、舉辦天文工作坊「星計劃」、親子觀星營、證書培訓課程、引入流動數碼立體星象館,以及為學校組建天文台及望遠鏡系統、繪製星空隧道、日晷、日行迹等,積極讓天文融入社群和校園。

觀星30餘年,方浩翔說他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3個天文景觀,分別為1998年到國家天文台看流星雨、2009年在蘇州看長達5分鐘的日全食外,以及初中時在大嶼山羌山觀星。他更指那次看到的銀河景觀十分壯麗,並不下於西藏。

達觀星三境
現在,方浩翔自言其觀星態度已是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第三境界:「小時候家境貧窮,得到望遠鏡目錄也只能過乾癮,但我也會努力儲蓄,自學加工程序,望有天可買到或成功製作一支望遠鏡,屬於『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第一境界。」

「及後有經濟能力,我頗願花錢去購買有關書籍和器材,及到外地觀測天文現象,屬『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至創業後,我不欲有太多負累,認為能間中離開香港觀星已很好,追求欲減退不少,心境平和,正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第三境。如今器材於我只是工具,翻開望遠鏡目錄,我已不覺得有甚麼是非買不可了。」

後記:探宇宙奧秘 悟人生哲理
由方浩翔創立的星河科研社,目標為「探宇宙奧秘;悟人生哲理」。方浩翔表示,觀星讓他感到人的渺小,讓他學會敬畏奧妙、壯麗和變幻莫測的大自然,當中哲理可謂存在於天地之間。其實,從無到有,再從有至無的「觀星三境」,不也是人生況味的縮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