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三年三月號

Home

專題:慶金禧:傳承創校理念

趙慧君 平常心砌基因圖

每700名嬰兒,就約有1名患上唐氏綜合症。過往,若要檢驗胎兒,醫生必須用針筒抽出羊水診斷,但用這種入侵性的方法檢驗,每200個個案,就會有1個因此流產。中大化學病理系教授趙慧君(04研究院化學病理學)及其團隊,發明由孕婦血漿分析胎兒的基因圖譜,透過這安全的方式檢驗胎兒,準確率達99%。

目前,上述檢驗唐氏綜合症的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地。回想研究之初,團隊切實面對着不少困難。趙慧君說:「1997年,中大盧煜明教授發現當孕婦懷孕時,胎兒會釋放微量DNA(脫氧核糖核酸)到母親的血液之中;我在1999年加入中大,隨盧教授當博士研究生,他給我的工作,就是把這項研究得出的自然現象,轉化為用得着的測試。」於是,趙慧君就展開了她形容為「緊張刺激」的研究之旅。

檢測準確度達99%
這項研究首先要破解數項難題:在孕婦的血液樣本中,大部分為母親的DNA,如何可從中區別出胎兒的DNA?胎兒在胎盤中成長,經新陳代謝,殘留物會釋放到母親的血液中,如何可透過這些極微量且殘破了的DNA,準確分析出胎兒的狀況?趙慧君解釋:「我們運用基因排序的方法,透過排序儀重組基因圖譜。由於患有唐氏綜合症的胎兒會有3條第21號染色體,基因排序後就一目了然。」產婦年齡愈高,胎兒患上唐氏綜合症、地中海貧血症等遺傳病的機會率也愈高,婦女愈趨遲婚,這項醫學突破,愈能挽救無數因使用傳統抽羊水檢驗而流產的生命。

2011年1月,當醫學雜誌刊登趙慧君團隊的研究成果後,另有研究團隊再以此嶄新的方式進行大規模研究,發現此法的準確度高達99%!更令趙慧君鼓舞的是,美國在同年1 0月已開始臨床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檢驗;此外,甚具權威地位、向採審慎方針,研究上10年數據才作出醫學建議的美國婦產科專科學院,更罕有地在去年11月建議高危孕婦採用此測試,趙慧君的研究成果備受國際肯定。

與全球學者競賽
學術研究看似沉悶、孤獨而且長路漫漫,但趙慧君卻認為其研究之路波譎雲詭,過程緊張刺激:「全球那麼多科學家,永遠會有人與你想到同樣的事。我們每一刻都在與全球的學者互相競賽,過程相當激烈。有次我們刊登學術論文後,發現有團隊同時做着極相似的研究,兩者的出版日期只差一個月;再翻查投稿日,竟發現我們在同一天投稿!」研究過程爭分奪秒,每完成一項研究,團隊都會緊接另一階段的研究。趙慧君坦言,有次由發表研究結果,到半年後終於能排期在權威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出版,那時她已差不多忘了有先前那項研究;在短短數月間,她與團隊的另一項研究亦已達可供發表的階段。

縱使研究必須在有限的資源下與時間競賽,趙慧君強調,研究亦必須堅持客觀的態度,以平常心面對得失:「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進行研究!若我們不保持客觀,研究結果就會成為自己的主觀願望,這樣不能做到研究。」現時她與團隊正研究把唐氏綜合症的DNA檢測方法應用於診斷癌症上,即分析癌細胞新陳代謝後,把釋放在人體血液內的微量DNA排序,由此,癌症的基因異變就會「無所遁形」。現時肝癌、乳癌、卵巢癌都已能夠成功用此方法檢測;目前最大的困難在於,要在有限的時間,以有限的資源做到最大的效果。

從名師身上學武功
「中大的盧煜明教授對我的影響最大!」趙慧君肯定了盧教授對她的影響。「我在他身上學到一身好武功。他對研究講求『追尋真理』;他告訴我研究只講求『用得着』並不足夠,還要知道自然科學上的真理。這過程中,態度必須客觀、認真,讓數據來說明事實。我所強調的『平常心』也是由他身上得來的。」她說盧教授讓她明白到做研究應有的方法與態度,以至調配研究資源的學問,她實在獲益良多。

回想10年前沙氏肆虐期間,對在威爾斯親王醫院,與沈祖堯教授及醫療團隊並肩作戰的一段經歷,趙慧君依然緬懷不已:「那時院方着非前綫的同事放假,避免感染。但在電視上看到(醫院)樓上發生這件事,我們豈能獨善其身?遂想起可運用我們最擅長的基因學,把沙氏病毒的基因圖譜排列出來。」團隊中連趙慧君在內6名自願參與這項工作的同事重開實驗室,展開日以繼夜的基因分析研究。

為沙氏病毒基因排序
趙慧君形容,當時6人的研究團隊進入了「ultra-turbo mode」(超級加速模式)研究沙氏病毒的基因:「一般我們會一星期聚會一次傾數據,但那段時間,我們一天傾兩次數據;通宵輪班,把基因數據串起分析,團隊通力合作,相當高效。」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沈教授可以沉着應變,冷靜地面對着發燒的病人,同時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家人受到感染,讓整個團隊知道自己的角色與位置,在那次「複雜的拼圖遊戲」中配合工作:「我們當時對着基因,砌着基因的jigsaw puzzle(拼圖);但沈教授卻要砌整個團隊的jigsaw puzzle;我做的只是其中一個小部分,相對他所做的,我有多困難呢?因此我們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趙慧君至今對香港的醫療團隊當時的表現仍甚感自豪,而醫護及研究人員那份無私的敬業精神,亦感動了每一個香港人。

在金禧校慶年,趙慧君不忘寄語校友及從事醫護及研究工作的師弟妹:「應時常回想為何當初會選擇當醫生。須知道大部分疾病我們都不能治癒,但病者的痛楚、擔心,我們都可以一步步處理……醫者研究要『專』,但亦別忘應如何配合,宏觀地看全局;且亦要好好裝備自己,迎接未來每項挑戰。」

趙慧君小檔案
1997澳洲昆士蘭大學獲甲等榮譽內外全科醫學士
2003-04香港臨床生化學會會長
2004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澳洲皇家病理科學院院士
2005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2006至今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病理學系教授、威爾斯親王醫院化學病理學榮譽顧問醫生
曾獲獎項: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科學創新、研究及教育獎、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國際臨床化學和實驗室醫學聯合會(IFCC)2011年度青年研究新人獎、英國臨床生物化學系講座教授協會2011年度傑出學人獎、香港中文大學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中大醫學院最傑出教師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