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三年六月號

Home

友問友答

陳家亮 讀醫教學一生杏

32年前,中大醫學院的出現,打破了由港大培育醫科生的壟斷局面。中大醫學院至今培育了無數德才兼備的畢業生,醫學研究的成就亦備受國際肯定。今年起,首名「中大土產」的醫學院院長兼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陳家亮(88崇基醫學,98研究院醫學博士,11研究院理學博士)亦已上任,標誌着醫學院將邁向一個新里程。

問:為何當年你會選擇在中大修讀醫學?
答:我是中大醫學院第三屆畢業生。當年選科,以我的成績考入另一大學的醫學院絕無難度。考慮到當年中大醫學院剛成立不久,她的發展空間潛力無限,發展可能超出我的想像。我是一個「包拗頸」的人,相信「投資」與「回報」會與風險成正比,於是就冒險一試。今天看來,我絕對無後悔當年的決定。
問:作為中大畢業的醫科生,你會怎樣形容當年中大醫科生習醫與職場的情況?
答:當醫科學生的時候,最初都曾遭白眼。我們早年畢業的同學,均認為必須比別人出色,才會得到認同。在當時的中大醫科畢業生尚未被英國醫學總會(General Medical Council)認可的情況下,我們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不斷鞭策自己求進。中大醫學院經歷數十載,由近年她在國際社會上所產生的影響力來看—我慶幸自己是中大人。
未來,期望能以中大人的身份團結在不同崗位服務的中大人。我希望可以藉這項優勢,為中大多做一些事情。
問:為何你會投身醫學?
答:我在草根家庭長大,父親自小已灌輸,當醫生是成功的象徵這想法。其後入讀醫科,發現當醫生是一門很有意義的工作;再深入接觸,但覺這是一門罕有能同時集科學與藝術於一身的學科。例如同一種病,在10個不同的人身上,都有獨特的表現方法。好的醫生要推動醫學發展,要知道我們在「醫人」而不單是「醫病」,如何處理不同的病人,那是一門很高深的「藝術」。
問:你認為研究者、醫生,以及教師3個角色有何分別?
答:研究者所發表的報告,可震撼整個世界;那未來的數年以至數十年,所有醫學界的人都會以你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按此方向邁進。作為醫生,能治癒病人,他及其家人都會終身銘記,這種影響力又比研究者為高。作為老師,教導醫科生成才,他所想的是要一代代傳承所學。他發揮的效果,比上述兩種角色都以倍數計,影響更為深遠。記得2005年,我在講座教授就職典禮上,以「吾生有杏」(My Life in Medical Education)為題,就是以能投身醫學教育而自豪。
問:你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的研究成就備受肯定。請你簡單解說一下這項研究的突破性。
答: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包含風濕止痛藥及阿士匹靈。這兩類藥全球用量最多,它所導致的併發症,令病人入院治療的數字,都是全球最高的。我的研究改變了全球使用這類藥物的方法,預防其副作用。現時,我的研究結果成為了全球醫生日常處方的指引。
當年我初出茅廬,一介「無名小卒」做這項研究,文章首次獲《刺針》雜誌刊載,震撼全球!當時我受到權威人士的挑戰,承受着很大壓力。其後,我冒着推翻自己研究結果的風險,以追求真理為依歸,再作深入研究;後來,更獲外國不同研究團隊肯定我的研究成果。
這研究的挑戰在於服食風濕關節炎藥及亞士匹靈的病人,分別隸屬骨科及心臟科或腦科病人,研究須跨部門統籌。慶幸中大醫學院「年輕」,沒有包袱和「山頭主義」,各方衷誠合作,才能令研究做出成績。
問:為何你會在2003年沙士爆發期間,為全港12,000名市民進行隱性感染檢測?會否對H7N9禽流感進行測試?
答:當年那研究是想了解社區中有否「隱形」的沙士病人,如他們感染沙士病毒而不自知,走在街頭會有散布病毒的風險。研究發現,在那12,000人之中,測出只有1人曾受沙士感染,其後痊癒康復,他的血液及分泌物並無病毒,其餘人士並無感染病毒。這研究讓各界甚至海外人士知道,香港是安全的。
若有證據證明H7N9禽流感有人傳人的情況,我們才會考慮進行相關測試。
問:在中大學習過程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最為難忘?
答:我選擇內科,以及其後專科選腸胃及消化科,都是因為沈祖堯教授的緣故。記得我還是醫科生時,他剛到威爾斯親王醫院任教,即使他初當醫生,他的醫學知識已令我敬佩。他很願意教導我們,由他身上,我學會「身教」。
2003年沙士爆發之初,沈教授是部門主管,我與他在同一部門工作。當時同事們一個個受沙士感染病倒,在深切治療部(ICU)留醫。有次沈教授準備到ICU看染病的同事,同事們都不約而同地勸他別到ICU,免受感染,因為如作為總司令的他都倒下了,我們就會群龍無首。但沈教授卻說:「如果作為一個領袖,不身先士卒入去照顧那班同事,誰會願意做這件事?我不能讓同事到前綫作戰,要他衝鋒陷陣,自己卻在後方拿着望遠鏡指揮。不行!也不可以!」我對他這番話相當深刻。後來事實證明,他這種處事方法贏得了全球的讚賞。他「以身作則」的作風,對我擔任院長之職也有所啟發。
問:你對中大學弟學妹有何寄語?
答:我認為醫生須有社會觸覺,若不關注民間疾苦,沒有社會良心,那是一個失敗的醫生。此外,在學弟妹千萬不要「怕蝕底」。即使別人對你「不公」,自己都要「不怕蝕底」去做,最後你不單會從中學到知識,更能贏得別人的心。我亦希望中大人有積極奮發的心。要保持競爭力,就要有社會觸覺及國際視野, 只有奮發向上的精神,「Quest for Excellence」(止於至善)的心態, 才能令大學愈趨進步,與全球一流的大學齊頭並駕。

後記
醫學成就 備受認同
2007年陳家亮教授與沈祖堯教授同獲頒該年衞生醫護研討會「最傑出貢獻(臨床治療)獎」;2011年亦與沈教授同獲國家教育部頒發「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陳教授研究成果屢獲刊載於多份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如《新英倫醫學雜誌》及《刺針》等。他除了在2000及2007年曾獲「校長模範教學獎」以及連續5年獲學生選為「年度教師」外,在國際上亦為首位美國本土以外人士,獲美國腸胃醫學學院頒授David Y. Graham Lecturer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