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三年六月號

Home

專題:慶金禧:世界傑出中大人

姚沈宛 抗癌路撫慰心靈

疾病使人脆弱。若罹患惡疾之時身處異地,語言不通,舉目無親,那種孤單無助的感覺,苦不堪言。校友姚沈宛(73聯合社工)移民澳洲38載,17年前創辦「維省新生會」(下稱「新生會」),支援華裔癌症病患者的生活及心靈所需,提供輔導服務,陪伴他們走過人生的最後旅程。

在新生會中,癌症病人都會脫下帽子,不介意把化療後稀疏的頭髮暴露人前;在這裏,同路人互相支持,互相鼓勵,成為病者繼續與癌病搏鬥的原動力。姚沈宛介紹說:「新生會是維省癌症協會的癌症支援小組之一,其工作主要有三:推廣防癌教育,如舉辦講座;支援癌症病人,如舉辦小組活動讓病者建立互相支援的網絡,提供哀傷輔導服務;個人社福支援,如為病人申請房屋或經濟援助等。」她原受聘於癌症協會擔任健康輔導員,其後獲邀籌組支援患癌華人的新生會。

為新生會殫心力
悠悠17載,姚沈宛從「零」開始義務服務新生會,曾目睹病人康復後,逐一笑着離開的情景,也感受過多少「最終一別」的悲傷。年輕的、年長的、有離世前仍苦苦執着與前夫爭兒子撫養權的,也有與親友開派對握手道別,欣然迎接死亡的。「在這裏,我看到了人生百態。有些病人懷着很多未圓的心願。我期望盡我微小的力量,為病人尋回人生價值,在他們最後的旅程,扶着他們的手,走過這一段路。」因此,無論如何,姚沈宛都會盡量出席病人的喪禮;每次家屬握着她的手向她道謝,那份真摯的感激之情,最令她感到觸動。

「我不求名利,只有一顆心。我期望盡量投入我的心力與時間,能幫到多少就多少。」這是姚沈宛對新生會最簡單直接的承諾。小至回港探親時,不忘為病友買假髮等物品、為病人印製保健食譜;到隨身攜帶新生會的電話,24小時待命,以處理病人及家屬對突發事情手足無措之需。姚沈宛坦言只求盡力而為,她慶幸目前新生會的會務已漸上軌道,可聘請兼職員工,減輕眾多義工們的壓力。

為新生會構思活動,姚沈宛每有別出心裁的提議,從中可見她服務病人的心思:「我們(新生會)在每年的清明節都會有『放氣球』的紀念活動(Memorial Day)。放氣球的時候,我們會唸出身故會友的名字,藉此懷念故友。雖然看似小事,但會員都相當重視這項活動,因為在他們心中,想到日後當自己人生旅程完結,姚沈宛也會在這天放氣球,提及他們的名字,記起他們。」放氣球之外,姚沈宛也特意為病人舉辦音樂會,甚至親撰劇本,並請病人參與台前幕後的演出。她表示病人雖非專業演員,但藉表演可讓他們重拾信心,重新肯定自身的價值。

初移民一度落寞
今天看到姚沈宛投入會務,想不到在澳洲生活之初,她也一度難以適應:「我在1975年隨丈夫移民到澳洲。由於我的社工專業資格在此不獲承認,打長途電話回香港亦是奢侈的事,那時深感寂寞,差不多每天都哭,向先生嚷着要回港。」經歷了那失落的數月,姚沈宛逐漸習慣當地的生活,修讀圖書館管理學後,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在華埠開設一間小書店,逐漸融入當地生活。其後,更重新獲取社工專業資格,服務不同的社福機構,例如老人及家庭暴力的服務。

在墨爾本,姚沈宛亦與中大人相遇。多年前,她與何萬森(57聯合經濟)及廖金康(70崇基物理)等校友聚會,談笑間說着組織「澳洲維多利亞省校友會」,無意間幫助創會。兩年前,維省校友會更邀請中醫師由香港飛往澳洲,為校友舉行健康講座,更慈善贊助新生會「癌症資訊日」的社區教育活動。

回顧當年在中大的歲月,姚沈宛表示在學早年,曾在聯合書院般含道校舍讀書,最難忘那裏的「轉轉樓梯」,她更笑說曾有男同學在書院門外苦候她,一度令她苦惱不已。其後書院遷入沙田,她入住伯利恒宿舍,在那裏打乒乓球,有空拿着結他自彈自唱,以及到火車站外吐露港划艇。這些逍遙日子,她仍未忘懷。

在金禧校慶年,姚沈宛寄語中大人無論身處何地,也須懷着人文精神,關懷社群。在成長階段用心學習,增進知識,進而貢獻社會,她更期望同學能傳承這份珍貴的中大精神。

姚沈宛小檔案
1973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社會科學學士
1973-75 伊利沙伯醫院社工
1976圖書館學深造文憑(Graduate Diploma)
1991至今維省癌症協會健康輔導員
1996至今維省新生會(The Chinese Cancer Society of Victoria)創會主席及義務社工
2002哀傷輔導高級文憑(Graduate Diploma)
維省新生會曾獲獎項:2008年維省多元文化委員會傑出服務獎、2011年Cancer Council Victoria Volunteer Group of the Year
維省新生會網址:www.ccsv.org.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