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三年六月號

Home

專題:慶金禧:世界傑出中大人

蕭文禮 百億光年的精采

夜看星空,對浩瀚的宇宙總有無限想像:宇宙的起源是怎樣的?它如何演化?我們能否穿越時空,到不同空間遊歷?在中大修讀物理,現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擔任物理系教授的校友蕭文禮(93聯合物理),致力探索宇宙的奇詭,讓我們一窺138億光年所及的精采。

「我們目前可以量度到138億光年內範圍的宇宙。超越這個範圍的地方,我們雖未能用科學的方法去了解,但卻不排除宇宙在這範圍以外仍可存在。」蕭文禮說。而他現正研究的,是期望能了解宇宙大爆炸後的短時間內,所發生的事情—宇宙的起源是怎樣的?「在我們身處的環境,以至宇宙中都充斥着宇宙微波,它早在138億光年以前已經與我們『通話』。而我其中一項工作,是看能否透過宇宙微波,了解弦論所提出有關不同維度等精采的構想。」宇宙學建基於理論物理學,而蕭文禮主要研究的正是其中的弦論(String Theory)。

參與CERN粒子研究
在歐洲,自第二次大戰後,組成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現今其中的大型研究項目要算是大型強子對撞機(LHC)。LHC是在瑞士與法國邊境地底建立全球最大型粒子加速器,環形加速器周長27公里,可把粒子加速至接近光速。蕭文禮亦曾參與CERN會議及科學研究:「CERN單單是LHC實驗便有近萬名科學家在那裏進行不同的物理研究,科學家之間既有合作進行實驗,亦有競爭;即使不同信仰及政治背景,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科學家都會在一起合作,大家並無芥蒂。」他指出,由於CERN的LHC實驗每秒鐘所搜集得的數據達1萬本百科全書的數量(約每秒1 TB),實驗數據24小時都有不同人員分析,在中國、台灣等地也有實驗室協助進行相關研究,它間接推動了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技術的發展。這大型的粒子研究項目史無前例,並名副其實是「全球化」的合作項目;香港3所大學亦已攜手成立聯合研究中心,打算與CERN簽訂合作協議,並加入協助分析數據,參與研究工作。

胡桃觀蒼穹
時間與空間這兩個概念,原來可引發無限哲思,這亦是當初吸引蕭文禮投身研究物理的原因之一:「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與空間並非絕對的。不同觀察者會發現時間和空間會有所不同,可以說時間與空間是融在一起。愛因斯坦提出應加入『時間』這維度去了解宇宙,我對此感到相當驚訝,研究的興趣亦由此開始。」然而,隨着他對物理逐漸了解,他對時間與空間的詮釋又有另一番想法—弦論指出:浩瀚的宇宙與一個比基本粒子還小的空間,竟然可以有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質。而基本粒子甚至更微小的弦,對宇宙整體的演化有極大的影響—由胡桃之小可見宇宙大道,無怪乎霍金的著作亦以此命名。

蕭文禮坦言,研究物理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時間的考驗。「物理的研究往往動輒數十年才能看到成果,例如上年一項極其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找到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這項研究在50年前已有理論家提出,由提出理論到實驗得到證實,歷時達數十年之久。每一項研究,都很難預計何時會得到結果,但這段時間必須對自己的工作有信心,相信將來始終都會有見到有成果的一天。」蕭文禮肯定地說。隨着科技的發展,研究可更趨精確,一些重要的問題諸如:暗物質是甚麼?暗能量是甚麼?宇宙大爆炸後那很短的時間內發生了甚麼?超弦理論是否對?……20年前或許是「天方夜譚」的問題,蕭文禮都預計可在有生之年得到答案。

學術貢獻不應量化
與蕭文禮談及研究貢獻誰屬的問題,他指出牽涉大型研究計劃,研究小組動輒達數千人;但如諾貝爾獎,同一獎項最多卻只有3人可同獲殊榮,獎項或相關制度是否未能跟隨學術研究的發展步伐而發展?學者們從事科研的出發點是求知求真,獲獎與否並不重要,但現實是,教授的「晉升」往往以獎項及論文等量化數字來決定。他舉例說:「康奈爾大學著名的物理學教授Kenneth Wilson曾有數年發表的論文不多,有人對把他晉升『永久教授』提出異議。幸得當時同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Hans Bethe教授為他力保。皆因學術成就不應以發表論文的數量來衡量。若干年後,Kenneth Wilson果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蕭文禮指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學者專注研究重要的課題或需經年,這便可能會影響其學術的「表現」,因此他建議相關的評估制度亦應與時並進,不宜過於短視,以論文數量論高下,高等學府對此亦宜反思。

難忘楊振寧教授
回想在學之時,蕭文禮最懷念的是校園內濃厚的學術氣氛,他對當年與同學自組學習小組,一起研究物理問題仍然印象難忘。此外,開學首天在科學館的電梯中,遇到聞名已久的楊振寧教授,他主持的物理講座由淺入深,令蕭文禮大開眼界:「我由楊教授身上,明白到很多重要的物理結果原來都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表達。」其後當他自己執教時,亦重於啟發學生思考,多於單向地傳授知識。

中大踏入50周年金禧校慶,他不忘寄語同學傳承中大求學求知的學術氣氛。「有時候在學習過程中或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如抱着興趣與信心,我相信很多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蕭文禮希望同學能多做原創的研究,未有人走過的路雖不易走,但若能走出路來,所獲得的滿足感也會很大,他期望能以此與校友、同學共勉。

蕭文禮小檔案
1993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理學士
1998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博士
1998-2000美國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2000-2002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資深研究員
2002至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擔任物理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12至今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高等研究院資深學人,及基礎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當選美國物理學會院士、英國物理研究院院士、Guggenheim Fellow、美國國家科學院Kavli Frontiers Fellow。
榮獲Cottrell Scholar Award、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AREER Award、Research Corporation Innovation Award、Vilas Award等。曾獲邀擔任多間大學的客席教授,包括美國史丹福大學、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加拿大Perimeter Institute、CERN、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訪問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