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三年十二月號

Home

友問友答

李金漢 中大同行半世紀

現今社會,留在同一間機構50年,恐怕是天方夜譚。早前獲中大頒授榮譽院士銜的商學院榮休講座教授李金漢,卻是由讀大學到任教,50年來都與中大同行,真正體現了何謂擇善固執。

問:你原是澳門人,升學時為何會選擇來港讀商科?又有甚麼原因令你揀選中大?
答:當時祖母希望我不要離港太遠,也不希望我到台大唸數學和物理,而希望我在港唸書。同時,那時我認為香港地方細小,發展商業將是經濟的主要出路,要在香港唸書便應讀商科,我亦自信在這方面可以有一番作為。
至於揀選中大的原因,是那時我常看《天天日報》,論壇版有很多年輕人投稿,當中不乏崇基、聯合或新亞的學生。他們會討論教育或中國文化等問題,看得出是一批很有學問的年輕人,我很嚮往他們的學習生活。而且中大創校校長李卓敏教授當時任教加州柏克萊大學商學院,我想,將來中大必定重視工商管理學的發展。
問:大學畢業後,你有機會加入IBM工作;快修畢MBA時,更獲一間紗廠以高薪厚職聘請,為甚麼最後選擇教學?
答:我一直嚮往做學問,我MBA二年級時,遇到Prof. William FO'Dell,他事業很成功,創辦了一家世界知名的市場研究公司,亦曾發表優秀的市場學論文。他告訴我,建立事業和潛心學問,兩者不能兼得。若我選擇做學問,便要專心一意。一旦投身職場,受人倚重,便再難抽身。因此,我畢業後決定選擇教學,以便能專注做學問。
問:多年來有沒有想過任教別的大學?
答:我相信沒有別的商學院比中大更適合我了。我的商學教育理念,和中大商學院的教育理念完全相同。中大的其中一個發展方向,是融滙中國與西方。商學院以國際水平為目標,同時關心中國和中國文化。以研究為例,我們的論文經常刊登在主要學報上,而約有一半與中國和中國文化有關。這個定位在全球商學院中極為獨特,而且在中大時日愈久,感情愈深,也愈難割捨。
問:93年你設計及推出香港,以至全亞洲首個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為何有此構思?選擇獨自開辦,又是甚麼原因?
答:我87年開始擔任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課程主任,察覺到本地商界有一批高層管理人員沒有時間修讀三年制兼讀MBA課程,更不可能修讀全日制的MBA。當時美國院校開始推出EMBA,將在職修讀課程的年期縮短至兩年,周末上課,我覺得可以在港推出。而且,內地企業負責人對修讀EMBA的需求也日益明顯。我得到當時的校長高錕教授和商學院院長閔建蜀教授的首肯後,便立即着手籌辦。
我們的EMBA,着重亞洲和中國特色。閔建蜀教授當時特別為課程設計了「易經與領導」一科;我也因應學員的需要設計了「商業談判」。當時許多同事也只希望中大獨自開辦EMBA。
問:90年代中,你亦籌辦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那時自由行還未出現,何以見得這方面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
答:93年我開始出任商學院院長,既要帶領商學院更上一層樓,同時也自覺有責任思考香港97後的經濟前路。
當年,香港工業已陸續遷往內地,我們必須發展一門只能在這裏存在,而不會流徙的行業—旅遊業。如要推動旅遊業,就必須培養這方面的領袖人才。我們的畢業生,未來將可作出重要的貢獻。
問:99年你帶領商學院通過AACSB International的質素認證,這項認證計劃有甚麼特別?
答:這是歷史悠久,亦是最嚴謹的質素認證。全球絕大部分傑出的商學院都有參與這項認證,評審範圍由課程設計、師資及學生質素都涵蓋其中,成功認證可說是一項榮耀。
多年來,只有美國商學院才可申領,而中大則是亞洲首間商學院通過認證。
問:在中大還有哪些饒富意義的工作?
答:我出任MBA課程主任期間,着力和全球知名商學院建立交換生網絡;其後出任商學院院長時,我一方面建立了一套評核同事貢獻的系統,同時亦聘請資深研究人員,以及發掘有潛質從事研究的同事,加上有計劃地安排資深學者到訪,我從多方面提升了學院的研究水平。
問:現在過着退休生活,中大緣如何延續?
答:過往由於種種原因,多年未能花大量時間做研究工作,現在正可全力投身於商業道德的研究,希望有所貢獻。去年10月出版的《Christ and Business Culture》就是循這方向的探究和嘗試。
校方給予我和從前一樣理想的研究條件,也延續了我與中大的緣份。

後記
教.研 延續中大緣
與李金漢教授一席話,得悉很多有趣的往事,如早年他曾在大會堂,同時向新亞和崇基的學生講課。在中大半世紀,千帆過盡,教授此刻的心境可謂也無風雨也無晴。現在他終有時間埋首研究,成果如何已不重要,享受當中的過程足以令他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