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三年十二月號

Home

專題︰慶金禧:傳承輝煌創新猷

文學院 既能通才 亦復專才
專訪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

50年前,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崇基、聯合三所書院都十分重視人文學科,而文學院很多學系,如哲學系、歷史系等的導師,都是享負盛名的學者,如錢穆、唐君毅等,早為學系開創治學傳統,傳承至今。

現時,文學院下設11個學系,提供13項主修課程。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表示,人文學科的主要目的,在於為學生提供最基礎的訓練,使他們具備良好的語文、思考,以及分析能力。無論他們唸甚麼主修科目,日後都可以按其志趣,專攻心儀的學科。其理想是,既能通才,亦復專才。

區域性跨學科研究
梁元生教授指出,香港的大學不能只做教學,還要做研究,而中大文學院鼓勵的是跨學科研究。他舉例,人文電算研究中心,網上字典「粵語審音配詞字庫」正是出自該中心的研發團隊。而開發此項目,則需要語文、資訊科技等學科的專家,跨學科合作,發揮協同作用,才有所成。

研究做得好,大學排名自然高。不過,梁教授對排名榜卻別有一套看法:「顧名思義,中文是中大的重要教學語言。很多大學的排名榜計算論文發表時,都只計算一些英文國際期刊,這其實未能全面反映一所大學的研究水平。」梁元生教授強調,論文重質不重量:「與其發表多份沒有太多人引用的論文,不如寫一篇獲學界重視的。」更重要的是,梁元生教授認為,人文學科的論文,應該具區域或本地性,關注身處的社會,表現其對文化和社會的關懷。

在人生位置上發揮
社會潮流變動迅速, 學術發展亦然。文學院既有傳統的哲學、文學、歷史,也開設較為新興的學科,即文化研究、性別研究、文化管理。不過梁教授解釋,學院並非因為潮流而開辦新學科,是按其重要性而開辦。「從前,比較文學是『顯學』,很多知名學者如白先勇、李歐梵等,都是由比較文學的前身—外文系出身的。不過,近代的研究已從文學或文本研究,轉向於視覺藝術、流行文化等,故文學院選擇開辦文化研究而非比較文學。」可見,文學院的開創,在於緊貼學術發展趨勢,採其精粹,引入中大。

談到傳承,梁教授指這不單只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更是校友的志業。「『傳承』所指的是,校友從前在中大領受過的點點滴滴,於自己的人生位置上發揮,做一些有益於人群的事情,並關心中華文化的延續,以及民族的前途命運。」除「支持」兩字之外,他寄語校友要把在中大領受到的、自己曾受益的,經過反思後,在生活上發揮及運用,從而將中大精神傳承下去,這已是對學院及母校的最佳禮物。

文學院在舉辦慶祝中大50周年的活動,都着重日常生活經驗對人們的啟發。「『信興藝文講座』分別邀請了儒學大師杜維明教授,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家林品晶博士,繪本作家幾米,以及演員、編劇和導演張艾嘉。既有理論強的,也有比較軟性的,期望觀眾聽後,能將名人學者所言,與生活、社會多有關連。」梁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