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四年三月號

Home

友問友答

閔建蜀 享受當下望將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真義,精研《易經》的閔建蜀教授(56-59新亞工管)以行動實踐之,他加入中大服務逾30年以來,領導與創新,功不可沒。閔教授曾協助內地多所院校開設市場學、工商管理等課程,是中大與內地大學合作的重要橋樑。

問:當年為何想到把營銷課程引進內地?
答:70年代末、80年代初,內地提倡對外開放,但內地公司對國際企業、貿易的情況並不熟悉,想多了解一些,於是邀請我開辦「國際企業市場營銷課程」,培訓企業高級管理層。當年我把「Marketing」翻譯為「營銷」,帶有「經營」的意味,因銷售需要以策略經營,現在中國仍普遍沿用「營銷」。除了到內地教學,內地很多大型企業,均派高管輪流來中大上課。1981年,我的學生(企業高層)還成立了「廣東營銷學會」,並邀請我擔任榮譽會長。
問:重整工商管理學系課程的工作殊不簡單,你3度出任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在任期內你如何帶領團隊成功整合?
答:當時我察覺到每個學系都有專門課程,對本科生來說太專,這樣培育出來的學生眼界不夠開闊。如果他們學習到的知識能平衡一點,將來畢業後的出路也會更寬廣,於是我提出將原有課程改為「綜合工商管理學士課程」,課程保留至今。至於行政改組,多少會遇到些阻力,幸好團隊大多數成員都很支持,而我也耐心地跟少數反對的同事解釋課程改革的好處─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遂獲得他們的支持。
問:你首創了本港第一個「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這意念是如何產生及成功推行的?
答:行政人員工商管理課程(EMBA)在美國早已很盛行,我只是率先把它引進本港。2001年,這課程在倫敦《金融時報》排行榜首次獲得第18位的排名,對此我深感欣慰。EMBA得以成功開辦,全賴高錕校長首肯,並在行政上給予大力支持。沒有高錕,中大便不會有EMBA。他跟我年紀差不多,大家總是有商有量;即使有時說錯了,他也勇於承認,實在難能可貴。
問:中大(新亞)校園生活最令你懷念的是甚麼?
答:與後來去德國進修時的繁重課業相比,1956至59年,在新亞書院唸書,可說是我最沒有壓力的時期了。那時新亞校舍還在農圃道,我們200多名同學雖來自不同學系,但關係卻很密切。大家空閒時,會在走廊或圖書館歇歇腳、聊聊天。圖書館館長不時會嚴肅地提醒大家:這是圖書館,不是咖啡廳!但我們談笑照舊。轉眼58年過去了,至今商學系的同學每年還會保持聚餐,交流近況和回味當年的美好時光。
問:為何選修德文作第二語言?其後前往德國留學的契機是甚麼?
答:1956年,我還是一年級新生時,前上海同濟大學校長丁淵教授親自來中大教德文,我慕名修讀,同班還有兩名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英文老師。到了三年級,德國學術交流協會(DAAD)首次給港生獎學金,德國領事館要求我做德文口試,過關後DAAD給了我為期4年的獎學金,赴德留學,取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契機還是中大。
問:可否分享一下你的教育哲學?
答:我認為,對學生來說,知識重要,而知識有兩種,一種是來自書本的,另一種是來自生活的,兩種都有用。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知識也可以變成理論的知識。哲學先驗性的東西存在,但經驗性的東西恐怕更重要。書本知識是供參考,不是絕對,對問題要抱持懷疑態度,多元思考,辨證法思考。對一件事物,從前後左右上下進行觀察,再加上時間,就變成四度空間的思考,這會使我們考慮問題時比較全面,更接近真理。
問:你對中大學弟學妹有何寄語?
答:我對生命的態度是:懷念過去,享受當下,樂望將來;還有活到老、學到老。我不停地寫書出書,一來是為了鼓勵自己,二來是與大家分享對人生的看法。對中大學弟學妹,我給他們16個字:修養要好,知識要廣;方法要精,做人要誠。

後記
海闊天空 面海修道
閔建蜀教授精通現代工商管理學知識和中國古代智慧,並將兩者融滙貫通,除了擔任榮休講座教授,於中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與管理」一科外,也有多本精采著作,如《〈易經〉的領導智慧》、《中國傳統智慧的真我》等,備受各界推崇。

站在閔教授居所向海的露台,向外望去,日照龍鱗萬點金。閔教授手書「海闊天空、面海修道」8個字,言簡意賅,卻又博大精深,他論「道」時說,易學提倡辨證思維,主張剛柔並濟達致和諧;佛道的哲學較被動,儒家則較主動,透過易學將佛道儒三家學說結合分析,再加上受錢穆先生所述「真我」概念的啟發,道家追求的真人、佛家追求的無我、儒家追求的聖人,其實都是追求「真我」(真實的我、理想的我)這個至高無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