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四年三月號

Home

特稿

顧往事 瞻嶄新 展覽廳凝大學足印
慶金禧活動已落幕,但中大過去發展的點滴和薪傳的使命,卻時時在心。新成立的大學展覽廳,正好提醒我們中大那份「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精神。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許敬文教授,既是展覽廳籌備委員,也是「觀眾」,感受自然最深。要籌備一個面積逾4,000多平方呎的展覽廳,並不容易,副校長許敬文教授慶幸大學展覽廳獲郭得勝基金全力贊助及校友熱烈支持。

除了透過籌備委員會向大學各單位及書院呼籲收集資料珍藏外,展覽廳更邀請到多位資深校友分享籌辦展覽的經驗與知識、搜集與母校有關的歷史珍藏,再綜合上述各方的寶貴意見,展覽廳才得以順利成立。

許教授透露,大學展覽廳最初概念只是「校史館」,但作為慶祝中大50周年的項目之一,展覽廳自然要符合中大「傳承」與「開創」的精神。因此,展覽廳不僅回顧過去半世紀的校史,更重視追溯先賢努力維護的文化與價值觀。許教授希望透過展覽廳,讓校友、師生,以至公眾認識中大的理念,發揚金禧校慶的主題。他補充,郭得勝基金也認同中大「傳承與開創」的理念,故對籌辦大學展覽廳一事鼎力支持。

所謂十年人事幾番新,中大既立校半個世紀,要搜集相關文物,頗有難度。展覽廳經理李敬坤(08新亞歷史,11研究院歷史)說文物得以展出,既有賴大學各部門的努力,更得校友踴躍捐贈,例如昔日的課堂筆記、學生證、畢業證書等物品,好讓參觀者感受往日中大的生活點滴。可惜場地有限,未能悉數展出。

大學展覽廳共分7個展區,首兩個展區「半世紀里程」與「篳路藍縷」,記述中文大學創校的機遇與辛酸。許教授指出,50年代香港僅有一所大學,不僅學位有限,更只以英文授課;與此同時,內地不少著名學者和教育家相繼來港,渴望維護及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這兩個因素帶起社會對中文專上教育的「教」與「學」需求,崇基、新亞及聯合書院應運而生,但仍欠缺一間兼重中文與英文的大學。

3間書院於1957年成立「香港中文專上學校協會」,爭取政府認可其學位,但當時英國在每個殖民地僅經辦一家大學,香港不易破例。憑藉3間書院及社會各界的熱心支持,政府終於接納富爾敦委員會的報告書,批准中文大學於1963年成立,3間書院在合併後仍維持其獨立性。許教授強調:「中大既是香港第一所奉行雙語教育的大學,亦為首間及唯一的聯邦制大學。」

由於多位先賢努力,中大終實現全人教育的教學理念,第3個展區「全人教育」便解釋箇中細節。不論是創校時3間還是今日9間書院,仍保持獨特的書院制營造及學生互相關顧的精神。中大創校以及實行4年制,於1994年被政府飭令改行3年制,到近年再次回復4年制,教育制度變革無改中大對通識教育的重視。雙語教育、四年制及通識教育,是近年教育改革的路綫,難怪許教授不禁敬佩中大先賢高瞻遠矚。展區中也展出了海外校友的貢獻和成就,以及記述海外校友生活的《寰宇中大人》文集系列。

許教授指中大向來重視服務社會,幫助弱勢社群,如新亞書院在草創期已創辦夜校,義務推廣平民教育,而中大社工隊亦於大埔元洲仔舉辦識字班。現時中大的I.CARE博群計劃、「無止橋」等,正好反映中大行善四方的精神愈發熾熱。

「結合傳統與現代」是中大的使命之一,第4展區「開新探微」便介紹博文講座教授及卓越研究基金得主的研究內容,當中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得主,涉及領域包括中國研究、生物醫學科技、信息科學等,反映中大研究項目廣泛而卓越。

第5展區「融會中西」及第6展區「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則是中大實踐「融會中國與西方」的明證。中大教研人員在中國歷史、文化、人文精神、法律、經濟等範疇,均付出不少心血。早於1965年,由於時任校長李卓敏博士穿針引綫,中大與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建立了交換生交流計劃,成為香港首間大學與外國大學進行交流合作。

最後,在第7展區「中大五十.人」則回顧了中大半世紀以來,為校園發展及學術研究,殫盡心力的一眾師友,為整個展覽畫上圓滿句號。

大學展覽廳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六:10:00-17:00
星期日  :14:00-17:00
公眾假期 :休息
*展覽廳位於圖書館內,故公眾假期前夕的開放時間會跟隨圖書館之安排,敬希留意。
查詢電話:3943 8603

後記 校友感言
不少校友或對校園各種擴建與變化感疑惑甚至質疑,但只要參觀展覽廳,便能理解母校雖歷經半世紀變遷,但最重要的精神與價值觀,始終如一。

訪問當日,剛巧有多位校友,包括孔憲揚(78崇基社會)和梁振強(81教育學院教育文憑)來參觀。孔憲揚對大學展覽廳感受十分深刻,說它為校友保存絲絲記憶;梁振強亦喜見中大從一個馬料水「孤島」,變成設施完善的先進學府,令他感觸萬千。

同為校友的筆者亦有同感。創校艱辛縱未嘗,但參觀過後,對中大精神之起源與意義,別有一番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