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四年九月號

Home

中大新人類

姜藝思 建築保育為人文

走進灣仔「動漫基地」,可感受到內裏盎然的生氣。建築師姜藝思(04逸夫建築學、07研究院建築學)與團隊成員竭盡心思,成功將一幢幢百年唐樓,以現代建築的姿態,重新呈現於公眾眼前,並同時保育其建築特色,為它注入生命力。

出於對歷史保育的尊重和重視,姜藝思在活化唐樓時更加不遺餘力。整個項目過程所遇到的挑戰,至今依然歷歷在目。「接收時,唐樓已經相當殘破,要保育及活化,同時又要確保它不會倒塌,可謂困難重重。」她所說的唐樓,就是建於上世紀初,外牆被塗上綠色而聞名的「綠屋」。

今天「綠屋」換上新裝,變身成「動漫基地」,繼續發揮它的社會作用。它除了展示日漸稀有的唐樓建築美學外,也提供展覽房間、工作室予香港的動漫產業,推動香港的創意發展。由於整個項目過程艱巨,故先後於2013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全年境內建築大獎與主題建築獎──文物建築;又於2014年的優質建築大獎──香港非住宅項目(翻新及活化項目)中榮獲優異獎等,努力備受肯定。對於自己參與的活化項目能獲認同,姜藝思非常感恩,她說︰「透過這個項目,不但能保存屬於香港的文化,更能為唐樓保育做了一個良好的示範。」整個建築群同時成功為人煙稠密的灣仔提供三百平方米的公共空間,展現本地文化之餘,也為社區提供了一個休憩處。

應付挑戰絞盡腦汁
由於建築物歷史已有百年,加上要適應新的建築條例要求,卻又要保留大部分唐樓特色,姜藝思與團隊便要絞盡腦汁,例如唐樓原本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為了加強建築物的防火、防蟲及承載能力,也要在上層木地面及下層木天花之間的木材中,嵌入鐵芯,這樣才可增強唐樓承托能力,又可保留其特色。

「以前沒有空調,亦沒有嚴格的消防要求,現在我們要想辦法增添這些設備。」為了確保空氣流通及加設水管,姜藝思與團隊要為空氣的流動及水管畫下詳細路綫圖,亦要為傳統中式木瓦頂加上防潮處理,防止空調引起的倒汗水對唐樓內部造成損害。此外,唐樓頂上的瓦片屋頂,也須重新用鋼鐵把它們串連起來,以防颱風吹脫,另要在瓦頂中心加入防水及隔熱層。同時,由於唐樓年代久遠,他們要謹慎處理建築物的每個部分,而為了保留唐樓的特色,除了一些難以補救的材料和建築,一磚一木,都盡量保留,包括其中一條原裝木構樓梯,令訪客依舊可觸摸,感受到百年建築的歷史感。

這些要求及方式雖然艱難,但要說服老工匠去進行這些特別工序,也同樣是挑戰,幸好過程中工匠也願意協助,在處理唐樓建築時,也與建築團隊一起步步為營, 不敢輕舉妄動。「很深刻的是工人願意留低,晚上為每顆燈測試,以達到最佳效果;遇到一些已經變形的木,工人又會慢慢將已彎曲的木弄直,十分有心。」

姜藝思坦言,整個項目比設計一座全新的建築物更困難,但講述整個建築過程時依然興致勃勃,可想而知,項目為她帶來很大的成功感和滿足感。其實,對她來說,建築本來就是人的基本需要,因此無論有多困難,也應以人為本。「好的建築造就人文社會的發展,啟發人心和靈感。」姜藝思這種想法,早已見於她之前的義工生活。

建築設計以人為本

中大時期,姜藝思便曾與同學創立「瑤學行」活動,到廣西為瑤族居民興建學校,但這所學校卻必須要跟隨瑤族的要求及方法興建。由於瑤族沒有文字,她們便要自行發掘及摸索,學習瑤族獨有的建築智慧,雖然看似走了冤枉路,但對她來說卻是值得︰「多年文化得以保留下來,一定有它的好處,我們為甚麼一定要用現代標準來衡量?」

提到中大就讀時對她影響最深的教授,姜藝思不得不提吳恩融教授,除了因受吳教授的鼓勵,參加不同的義工活動外,更對他處事嚴謹的態度十分敬佩。她說︰「教授曾說,去旅行時不是觀看宏偉的建築,而是先看當地的街市,這樣才可觀察到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街市用料、設計、當地人需要。」言談間,姜藝思感謝中大對學術自由的支持,容許他們到內地參與義工建築活動。「如果出了任何事,學校很可能要負責,不過為學術研究,中大卻容許我們(當時未有建築師執照)從實驗中學習和研究,這份對學術自由的執着,正是我們最需要保留的核心價值。」

後記
本來踏在歷史悠久的樓梯與地板時,已經很自覺地小心翼翼,但聽過姜藝思講述一磚一木背後所花的心思,腳步就放得更輕,恐怕稍為大力點,便會損壞了他們的心血。一位中大人為了保育歷史建築而盡心盡力,校友下次經過時,不妨放慢腳步,細味姜藝思在這幢唐樓所花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