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四年十二月號

Home

友問友答

王幹芝 以慧眼看透奮鬥

現實中有多少人有像伯樂的慧眼?王幹芝(73崇基物理、77研究院工管)便憑其獨有的經驗與眼光,在不少成功機構的背後,默默協助與推動,成就別人的夢想,他甚至間接鼓勵並推動敬文書院的成立,成為中大五所新書院之一。

問:當年你為何選擇在中大修讀物理?有甚麼抱負?
答:除了因為物理及數學科成績較好外,更因常常思考:一個長年累月學習八股文為主的民族,能否在科技上有所發展?適逢當年看見楊振寧及李政道獲取諾貝爾物理學獎,證明中國人也能在科學上有所成就,意義極大,也啟發了我選修物理系。
問:畢業至今,為何會投身商界,出任多間上市公司董事?
答:本科畢業後,曾在物理系擔任兩年助教,在研究及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不夠聰明,並非真正適合繼續物理,加上當時的家庭環境,我需要早日投身社會,於是報讀中大工商管理碩士,期望投身商界。
問:自投身商界工作後,你的業務範圍廣泛,可以略說一二嗎?
答:畢業後我便任職於美國銀行。有一年,內地政府派了三位學者來中大,希望了解香港各方面情況(包括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秘書長喬宗淮),由於我認識當時校長馬臨,校長便委託我帶領三位訪者認識香港。
當年一所香港最大的電子公司康力集團出現財務危機,中國政府並不希望看見康力在中英談判期間這敏感時刻倒閉,及後中資機構成功收購康力。過程中,我負責處理中資機構的貸款事宜,因而有所了解。成功收購後,喬宗淮便邀請我加入康力,為康力化解了倒閉的危機。
及後我又加入在中大唸工商管理時認識的馮國經教授所成立的投資基金,物色有潛質的公司投資及發展其業務,當中不乏成功的個案,如馬雲的阿里巴巴集團。還記得當年第一次接觸馬雲時,他衣着並不光鮮,公司規模小,馬雲更直言對電腦認識不多,但他的說話和表達技巧相當精采,令我對他的生意產生興趣,於是便決定投資。
問:同時出任不少公職,這是如何應付?有甚麼秘訣?你是否會繼續堅持呢?
答:我的工作需要去尋找適合的投資商機,因此我需要了解不同行業的人,物色投資對象,其秘訣在於妥善的時間管理及工作分配,同時也會靠自己的工作經驗去了解眼前的投資是否合適,而遇上自己不熟悉的範疇,便請教相關專業人士,這樣便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我會繼續堅持。
問:你在事業路上有否遇到甚麼挫折?如何克服?有何難忘經歷?
答:最可惜是錯過了投資王傳福的比亞迪(一所經營資訊科技、汽車和能源業務的上市公司)。初時王傳福希望我們公司投資,我與他商討了約九個月,可惜當時他在深圳的公司設備簡陋,以致我的投資公司董事會不肯注資。直到四年後在飛機上再次遇見他,而比亞迪已成為世界其中一間最大的上市公司。
令我難忘的是,一個成功人士一定有他獨特的地方,就是聰明和做事非常專注,即使在他們未成功之前,這些特質都會顯現出來。當時王傳福未成功之前,他那種專注研發產品的態度已經令我留下深刻印象。
問:你曾擔任敬文書院籌委會成員,現在亦是該院的院監會成員,為何如此熱心支持敬文書院?
答:我的商業夥伴葉克勇自幼讀書成績出眾,早年卻因家境清貧,未能到美國圓大學夢。有一天,他看見朱敬文獎學金廣告,決意申請。當朱先生親自家訪後,他便決定資助葉克勇赴美留學。
朱敬文助學的方式卻非常特別,他會先為學生購買機票,然後資助他們讀社區學院,並為他們安排不同的兼職。除非有個別困難,否則學生便要自行賺取生活費,同時要求學生的家人也要給他們生活費。後來這班受助學生明白朱敬文的苦心:要求他們半工讀,使他們升上真正大學時便習慣自給自足;要家人定時提供生活費,也是要學生他日學有所成,會感到家人的支持及付出。八十年代末期,朱敬文更擴大資助範圍至內地,讓更多人受惠。儘管我與朱先生素未謀面,也沒有受過他的幫助,但卻受他的義行啟發和感動,遂不斷聯絡各曾受助學生,希望多了解他們的故事。適逢新學制推行,中大正計劃增建書院,作為中大校友,在開始的時候我鼓勵葉克勇捐助中大,並以朱博士名義成立一所新書院,就是這樣我便參與了敬文書院的院監會工作。
問:哪些科目的老師對你的影響至深?為甚麼?
答:在物理系擔任助教時,對陳方正教授、楊綱凱教授及蔡忠龍教授印象最深,他們十分聰明,而且學識十分廣博。此外,在修讀工商管理碩士時,當時Dr. Espy也對我影響很深。他會協助學生求職,並會跟進相關事宜,我在美國銀行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得到他的協助。直到他去世後,得知他原來是位傳教士,令我更感驚訝,因為上了多年課,他從沒有向我們傳教,一直都是身體力行,將基督精神實踐出來。
問:中大校園生活最令你懷念的是甚麼?你在中大最大得着是甚麼?
答:當年沒有機會住在宿舍,就在赤泥坪租住房子,火車班次稀疏,因而很少到市區。在中大及崇基讀書時好像與外界隔絕,再者當時學生人數較少,大家都互相認識,與同學關係密切。
在中大最大的得着是認識了物理系同班同學的太太,以及透過通識教育,得以擴闊眼界。
問:對中大的學弟學妹有何寄語?
答:中大是一所具規模,教學水平很高的學府,同學應該對內地及世界有更多的認識,特別是內地,很多學生由於語言、價值觀等差異都不敢到內地發展,這樣會相對吃虧。
其實,中國自民國至今,在文學、科技上均出了不少名人,如林徽因、胡適、李政道、楊振寧等,我們不妨回顧那些年代,了解他們為民族貢獻的心。

後記
奮鬥故事 激勵人心
與王幹芝傾談,腦海中彷彿一下子湧進了多個動人故事和人生經驗,從他自己的故事、各名人奮鬥的經驗,以至朱敬文博士的精神,都是一幕幕精采的鏡頭。聽着王幹芝謙遜地將每段經歷娓娓道來,沒有半點自誇,加上背後對中大及未來中大人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實在值得年輕的中大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