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四年十二月號

Home

中大兩代情

三代締結只因緣
從市區狹小而分散的校舍,到沙田寬廣而集中的校園,再發展成合共九間書院的高等教育學府,三位校友可說是中大這段發展歷程的小縮影。張振英(75聯合電子)母親梁燕文(60聯合歷史)在唸書時,聯合校舍仍分布港九兩地;到張振英時,聯合已由市區搬到現址,而他的侄兒張力瑋(聯合物理)現仍在中大就讀,亦見證着中大近年的變遷。

梁燕文憶起當年上課,不時要在港九往返。「有時要到港島堅道,有時又要在九龍的新亞書院校舍上課,當年全心全意要完成課程,故覺得生活很充實,並不感到辛苦。」丈夫張仲磐(58聯合歷史)每天陪梁燕文上課,遂順道報讀聯合,成就夫婦也是聯合校友的一段姻緣。

父母是校友,閒話家常時,會提起聯合的生活,但張振英入讀中大,卻是被電子學系吸引。「眼見當年電子工業在香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中大是當時少數設立電子學系的大學。」張力瑋也表示,與祖母及叔父聊天,才對中大有所認識。「他們雖沒有特別鼓勵我去選擇中大,但從他們的言行及對中大之情,我其實也受了影響。」

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總會有一些特別的經歷。「當年聯合有國民黨及美國援助,因此經常送來不同物資予學生。我獨力難以帶回家,同學就主動幫忙。」梁燕文笑着說,那時與同學及教授關係融洽,即使考察期間,有些同學都會帶同子女參與,關係更親。張振英亦憶述,唸中大初期,仍要和同學穿梭港九上課,關係也因而密切起來。「及後校舍建成,便一直住在宿舍直至畢業,在宿舍與同學做功課及玩樂,也十分難忘。」

兩位長輩校友坦言,中大及聯合均給予他們很深的影響,希望下一代也能入讀中大,但也要看機會及興趣。梁燕文說︰「聯合令我更愛上教學,驅使我一直從事教學工作四十多年,不少學生現與我仍有聯絡,對我實是一種福氣。」張振英也記起高錕教授指導他的溝通技巧及學系所教授的管理技巧,令他獲益不淺。張力瑋也認為,大學通識教育也讓他對社會的認識更深。「曾修讀過其中一個通識課,需要去探訪獨居長者,拓闊了我對社會的眼界。」